-
1 # 網言軍事
-
2 # 萬乘之尊
1783年美洲殖民地比較貧窮,難以供養一支職業化軍隊,但民兵招募非常糟糕。很多人抱著逃避兵役的想法才來美洲,這些人軍事一竅不通,而且紀律散、懶惰,英國軍從不把他們放在眼裡,這支美軍沒錢發工資,武器靠繳獲,士兵每天只有1磅粗玉米麵,甚至好幾天吃不到東西,1781年還出現飢餓士兵的公開叛亂。士兵們穿著爛成布條的衣服,用破布包著腳連鞋子也沒有在雪地行軍,70名民兵去打仗。第一個晚上就逃跑64人。華盛頓被打得到處跑,要不得到了法國2400萬里佛爾金錢援助,華盛頓早已餓死了,1781年9月17日法國海軍上將德·巴拉斯率領法國陸軍到來後,華盛頓說了許多肉麻的奉承話懇求德·格拉斯上將無論如何不要離開切薩皮克,強不強?
-
3 # 戰爭子午線
1783年美國的大陸軍和奧斯曼軍軍,顯然不能和建國已經百年,成熟穩固的清王朝,處於同一個級別,更不能同一支具有龐大數量,訓練有素、作風彪悍,始終處於戰備狀態的清軍鐵蹄相提並論。
1783年世界處於18世紀,此時的北美洲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地廣人稀、地大物博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外來移民,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從農業、漁業、礦業、林業、手工業、造船業等等,進行多面蓬勃的發展。
英國作為殖民統治者,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塊風水寶地,而是加大稅收,進行各種瘋狂的掠奪,尤其是出臺“茶葉稅法”之後,矛盾終於被引爆,發生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5年在萊剋星頓鎮,當地民兵向英國軍隊打響了獨立建國的第一槍。
13個英國統治下的州,各行各業各色人等,由民兵、州部隊和大陸軍總計8萬多人,組成基本的武裝力量,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訓練。
以燧發槍、來福槍、加農炮、榴彈炮、馬刀、刺刀等,作為武器,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透過游擊戰術,同英國軍隊在廣闊的土地上進行周旋,最終拖垮對手。
西方人在那個時代,基本還是以陣地戰、互射戰為主,對重要的戰略要地,展開爭奪戰,來決定最終的勝負。
1783年美國取得獨立,隨後解散大陸軍,只保留了一小部分軍隊,說白了,美國大陸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隊,只是戰時臨時拼湊起來的僱傭軍,說不上什麼戰鬥力。
奧斯曼帝國起源於信奉伊斯教的土耳其,15世紀後期逐漸興起,16世紀滅掉了輝煌一時的羅馬帝國,隨後連年進行東征西討,把巴爾幹半島、伊朗、埃及納入版圖,同大清帝國、莫臥爾帝國並稱“亞洲三雄”。
鼎盛時期,奧斯曼帝國軍隊有百萬人左右,勢力範圍橫跨亞、非、歐,控制著460萬平方公里土地,1400萬人口,以及大量的海上隘口和交通要道。
17世紀奧斯曼帝國繼續武力擴張,但是連年窮兵黷武,導致經濟發展跟不上,由遊牧部落和被統治下的各個殖民地,所組成的軍隊也開始分崩離析,衰敗再所難免。
18世紀的1783年,曾經風光無限的奧斯曼帝國,終於被沙俄擊敗,龐大的國土也被瓜分殆盡。
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是由多民族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嫌隙,雖然也有火槍、火炮,但還是以手持冷兵器的騎兵為主力,運用誘敵深入的戰法,以回馬槍的方式,對敵方展開半包圍式的進攻,對於海軍的發展卻沒有足夠的重視,這也是奧斯曼帝國的軟肋和短板。
1783年正是乾隆48年,受康熙、雍正等祖上的福廕,國庫充沛,國富民安,到了乾隆年間,滿清對漢人的統治,已經基本得到認可,國家始終處於統一的狀態。
清軍由八旗鐵蹄和綠營兵勇組成,也可以說是常年駐守在各個邊關要塞,守土衛國的職業軍隊,受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在戰略戰術上更為靈活,但輕視火器而重冷兵器,不得不說是一種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導致清朝軍隊由此同世界脫軌。
乾隆在位時,崇尚武力,先後平定小金川叛亂,臺灣林爽文叛亂,征戰緬甸(失敗告終),平定安南之亂,兩平大小和卓叛亂,穩固南疆,兩平廓爾喀侵擾邊疆,兩平準葛爾叛亂,穩固北疆,乾隆自稱以上所作所為是“十全武功”。
1783年乾隆時期的清軍,因為沒有侵略擴張的野心,只是為了守住老祖宗留下來的固有領土,只有大約90萬人的兵力,卻擔負著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以及1.6億人口的防衛重任,也可以看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與鄰交好的友好傳統。
透過管轄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清軍顯然比美國大陸軍和奧斯曼軍,更為強大更有戰鬥力,而且對於迂迴、奇襲、夜戰、近戰、火燒、水淹等,因地制宜的戰術運用,要比大陸軍和奧斯曼軍更為零活。
清軍比大陸軍和奧斯曼軍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乾隆時期的清朝,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軍事上,都處於統一和穩定的狀態,尤其是對軍隊的管理和使用上,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機構和系統,這是大陸軍和奧斯曼軍所不具備的,也是無法比肩的。
1783年的美國大陸軍,還是個新生兒,處於不成熟的狀態,雖然火力上具有優勢。
1783年的奧斯曼軍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崩塌只在片刻之間。
1783年的清軍,雖然火力欠缺,但統一的文化和穩定的社會,乾隆時期正處於清朝的中期,整體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算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美國大陸軍、奧斯曼軍和清軍,都是受各自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如果從清朝時期實施掠奪擴張的政策,一旦解放思想的清軍,又何嘗不是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
回覆列表
在1783年對比3支軍隊的話,顯然是清軍的整體戰鬥力最強——試問,同時代的美國大陸軍和奧斯曼軍是否曾派遣數萬重兵渡海遠征?他們又是否與素稱精銳的廓爾喀兵交過手並取得大捷呢?
如果都沒有的話,憑什麼認為這2支軍隊就比清軍強呢?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大陸軍裝備精良,還打敗了當時頭號西方列強大英帝國,所以戰鬥力最強。這樣講顯然有點想當然了。
眾所周知,美國獨立的最大功臣是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沒有這些歐洲列強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單靠大陸軍那點雞零狗碎還是趁早洗洗睡吧。比如,美國獨立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約克敦戰役實際上就是以法軍為主體打贏的,後者為此戰調集了32艘戰艦、1.5萬官兵(其中9000人直接參加地面戰鬥)和343門火炮,而美軍不過是從屬於法華人的“打秋風”部隊。甚至到最後英軍服輸時,都有2名法軍指揮官在場與華盛頓聯袂接受英華人投降。
更搞笑的事,在法華人到來之前大陸軍不僅連吃敗仗,而且總兵力一年比一年少——除了作戰傷亡外,主要原因還在於大陸軍士氣低落、開小差和不願當兵的人越來越多。有資料顯示,從1775年戰爭打響到1783年美國獨立,大陸軍人數從巔峰狀態的近4.7萬人一路跌至戰爭結束時的1.3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大陸軍不僅兵員參差不齊,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僱傭兵性質——武器裝備和糧餉都是由13個獨立州的議會負責單獨發放的,換言之就連華盛頓也無權命令一個州議會給另一個州徵募的大陸軍發放錢糧,這樣一支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可想而知。
至於說大陸軍裝備了燧發槍就算戰鬥力強,更是對當時槍械效能和線列戰術缺乏瞭解——18世紀末期西方公認最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其理想狀態下的步兵營燧發槍齊射,在200米距離上命中率僅為25%,70米時也不過60%。而如果換成紀律奇差、缺乏訓練、作戰意志薄弱的美國大陸軍,他們在與英軍“互相排隊槍斃”時,基本上都是最先崩潰的一方。
至於奧斯曼軍隊,別看其已經渡過最輝煌的時期,但要收拾同時代的美國大陸軍還是手到擒來。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仍能迅速集結起20萬大軍與國勢蒸蒸日上、名將雲集(比如魯緬採夫、蘇沃洛夫)的沙俄鏖戰6年之久,而且武器裝備方面絲毫不遜於大陸軍,試問兵力、火力都不佔優勢的後者可敢與奧斯曼帝國較量一番?
最後再說清軍——18世紀80年代的清軍與奧斯曼軍隊情況有些類似,雖已渡過巔峰時期,但寶刀不老、鋒刃依舊。1786年天地會首領林爽文在臺灣舉事,乾隆遂委派福康安率部赴臺鎮壓,數萬清軍渡海遠征登陸寶島,歷經9次大戰擊敗了林爽文,奏凱還朝。
1791年,福康安又奉命率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精銳反擊入侵的廓爾喀軍,連戰皆捷,從青藏高原一路翻越喜馬拉雅山打到廓爾喀境內,兵臨廷布(加德滿都)城下,以2100餘名官兵陣亡的代價殲敵數千,迫使廓爾喀人求和請降。
須知,還是這幫廓爾喀人,在20多年後與英國殖民軍鏖戰,以1.2萬人愣是把3萬英軍打得沒脾氣,最後雙方簽訂停火協議了事。從此,先是東印度公司,之後是英國政府乃至現代各國都爭相僱傭廓爾喀人為自己效力,殊不知早在百餘年前,以彪悍勇猛著稱的廓爾喀人竟然被清軍打得跪地求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