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01351208580

    畫是第二步,第一步是在腦中生成畫面,有了畫面組合後,有畫功的導演就直接畫出來了,沒有畫功的導演會寫文字分鏡頭。之後會找到專業的故事版畫師升級或者完善故事版。文字分鏡大致是這樣的,手頭只找到廣告分鏡,沒找到電影的。另外在這問題上每個地區不太一樣,比如臺灣地區的習慣就是導演自己畫,畫得再醜也要自己畫。大陸則很多樣,完全看導演自己的喜好,或者團隊配合的習慣。比如我個人由於沒有任何繪畫訓練,所以很羞於展示自己的靈魂畫風,我都是文字描述給到故事版畫師,他出圖。但是由於磨合得好,給到我常合作的畫師十個鏡頭裡,九個半都是非常準確的,甚至有一兩格分鏡的構圖比我和攝影師想得還好。而且,我和這位常合作的畫師至今沒有見過面,都是遠端溝通。再另外,在分鏡問題上,還有一個隱藏要素,攝影師。有些導演在分鏡頭上很強勢,自己設計自己畫,全程一個人,在現場指著分鏡和攝影師說:“照著這個給我拍。”當然這種導演是相對比較少見的,畢竟術業有專攻,絕大部分導演在畫面上是非常依賴攝影師的,所以在設計鏡頭階段會大量地參考攝影師的意見。當然我也見過過度依賴攝影師的導演,現場自己不會下鏡頭,不知道怎麼拍,這場戲幾個鏡頭,什麼順序,啥也不知道,完全聽攝影師的,自己只管表演。(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攝影師最終轉行做導演了吧?)分鏡和最終鏡頭,有的時候一模一樣,有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有個不太準確的規律,完全不嚴謹,你們感受一下就好:電影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電影專案本身投資越大、牽扯的特效越多、導演的話語權越小的電影,最終呈現的鏡頭和分鏡越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樣;反之越不相似,或者乾脆就沒拍攝分鏡裡畫好的鏡頭。原理也很簡單,瞎舉個例子,比如好萊塢(電影工業成熟)拍攝復仇者聯盟(投資大、特效多、大牌演員多;影片話語權捏在製片公司手裡,導演權力小),那麼幾乎所有 money shot在前期籌備時已經被故事版、layout、三維預演、motion 這些手段箍死了,沒有啥商量的餘地,也不太可能拍攝現場二次創作,估計導演在現場也就指導指導演員表演。有可能到沒特效而且置景便宜的文戲場次,導演可以和攝影指導研究研究和分鏡不太一樣的攝影機運動。(我沒在好萊塢工作過,也不瞭解復仇者聯盟的任何花絮,只是舉一個挺貴的電影的例子。)反過來,不只一個國內獨立電影(國內,尤其獨立電影沒有完善的工業流程,工作習慣一個團隊一個樣子;投資小,甚至沒錢畫分鏡,也沒有什麼投資很大的鏡頭;導演權力很大)的攝影師、導演和我說過,原先分好的鏡頭現場一個沒拍,全部重新解構的。原因很多,導演現場來靈感了覺得原來自己想得不對;或者現場覺得景兒不行又沒錢重新佈景、找景;再或者器材出什麼問題了,原來的分鏡實現不了了,很多原因。簡單說,有錢或者超級有經驗,才能拍得一模一樣;投資大就更謹小慎微,可不敢現場瞎變動,最好拍得一模一樣;導演權力無限大:“沒事兒,不用這麼拍,他們不敢拿我怎麼樣……”。所以分鏡是一種什麼東西呢,是一種在鏡頭拍出來之前,由於你腦子的畫面和我腦子裡的畫面可能不是一個畫面的問題的存在,於是劇組內部的人員製作出來用於相互確認以提高效率的手段。分鏡到底好不好呢,我覺得挺好的,製作有點麻煩但是拍攝效率很高(一般黑白故事版,一個畫師一天能畫十個鏡頭左右)。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認為,赫德措格導演覺得故事版是“可憐的膽小鬼”才需要的東西。(攤手)嘿,這句話顯然是從一個有權力的大導演嘴裡說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字繡上面染了西紅柿汁應該怎麼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