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李淵要殺李靖,李世民為之求情,李淵於是放過了他。史書說,李世民於是將李靖召入其幕府。不少正史、野史、小說都將這看成是李靖追隨李世民的開始。但我對此說不以為然。他們之間不止是君臣關係這麼微妙,亦君亦臣亦友亦師的關係,,更多的是利用與牽制. 因為縱觀史書,在此事之後,李靖一直是脫離李世民在南方作戰,二者間似不存在直接的從屬關係。尤其是武德九年李世民打算髮動政變奪權前夕,李世民曾向李靖詢問此事。李靖似不願捲入這場權力鬥爭之中,所以說他身為外臣,不便過問此類事情。 李世民這樣做,可能有兩種用心。其一,是最好能因此而得到李靖的支援。那時李世民以秦王府軍力對抗東宮與齊王府,處於劣勢之中。他名義上是詢問李靖,其實是請求他以麾下兵馬支援秦王府。但李靖欲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而加以婉拒。 其二,是李世民最壞的打算是李靖不願支援時,他既已事先將政變的意圖相告,這就逼使李靖承諾處於中立,雖不幫助秦王府,卻也不便幫助太子建成,有利於削弱敵手的兵力。 這著棋走得很妙,卻也很無奈。但由此可知,直到那時李世民仍無權力排程李靖,李靖也並不如房杜等人竭盡全力輔助於他。可見李靖追隨李世民云云全無根據。 但李世民繼位之後,並未因李靖在緩急之際未予以援手而懷恨在心,反而欣賞其軍事才能而委以重任,命他領兵平定突厥,建下蓋世功勳,使當年楊素誇讚少年李靖而作出的預言得以應驗。這是李世民的用人胸襟結合李靖的軍事天才,方能鑄此青史。若李靖一直處於李淵的鉗制之下,楊素的預言只怕就成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 至於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除曾問過李靖外還問過除世績,後者也如李靖一樣婉拒了,但後來同樣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平定突厥之役中協同李靖作戰,建下豐功偉業,並因此而後來賜姓為李。 李世民死後,因世績名中之“世”與李世民之“世”相沖,所以後世史家均稱之為李績。
且說李淵要殺李靖,李世民為之求情,李淵於是放過了他。史書說,李世民於是將李靖召入其幕府。不少正史、野史、小說都將這看成是李靖追隨李世民的開始。但我對此說不以為然。他們之間不止是君臣關係這麼微妙,亦君亦臣亦友亦師的關係,,更多的是利用與牽制. 因為縱觀史書,在此事之後,李靖一直是脫離李世民在南方作戰,二者間似不存在直接的從屬關係。尤其是武德九年李世民打算髮動政變奪權前夕,李世民曾向李靖詢問此事。李靖似不願捲入這場權力鬥爭之中,所以說他身為外臣,不便過問此類事情。 李世民這樣做,可能有兩種用心。其一,是最好能因此而得到李靖的支援。那時李世民以秦王府軍力對抗東宮與齊王府,處於劣勢之中。他名義上是詢問李靖,其實是請求他以麾下兵馬支援秦王府。但李靖欲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而加以婉拒。 其二,是李世民最壞的打算是李靖不願支援時,他既已事先將政變的意圖相告,這就逼使李靖承諾處於中立,雖不幫助秦王府,卻也不便幫助太子建成,有利於削弱敵手的兵力。 這著棋走得很妙,卻也很無奈。但由此可知,直到那時李世民仍無權力排程李靖,李靖也並不如房杜等人竭盡全力輔助於他。可見李靖追隨李世民云云全無根據。 但李世民繼位之後,並未因李靖在緩急之際未予以援手而懷恨在心,反而欣賞其軍事才能而委以重任,命他領兵平定突厥,建下蓋世功勳,使當年楊素誇讚少年李靖而作出的預言得以應驗。這是李世民的用人胸襟結合李靖的軍事天才,方能鑄此青史。若李靖一直處於李淵的鉗制之下,楊素的預言只怕就成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 至於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除曾問過李靖外還問過除世績,後者也如李靖一樣婉拒了,但後來同樣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平定突厥之役中協同李靖作戰,建下豐功偉業,並因此而後來賜姓為李。 李世民死後,因世績名中之“世”與李世民之“世”相沖,所以後世史家均稱之為李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