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仕勇說史

    答:“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提這樣的問題,智商讓人有點著急。

    “不敢”,就是害怕唄。

    為啥“為啥打一仗就害怕了?”

    因為被打得太慘、太痛,無力還手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心理陰影面積巨大,一想起來就會做噩夢。

    那麼,日軍這一仗,被打得有多痛多慘呢?

    這樣子說吧,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並且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從此走上了失敗的末日。

    日本軍方總結:“緬甸戰局以悲劇性的英帕爾戰役為轉折,走向全盤崩潰的命運。”

    這之後,緬甸日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緬甸戰局的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不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擊的威脅,而且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陸戰爭局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那麼,日軍為什麼被打得這麼痛這麼慘呢?

    我來簡單掰扯掰扯。

    首先,日本攻列印度時,他們的對手並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國人。

    我們應該知道,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

    而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各地引起的衝突,已使英印統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當日本向印度進軍時,英印部隊中的印度士兵已超過4.2萬多人跑過來幫助日本人打英國人。

    日本人為什麼要進攻印度呢?

    的確是“希特勒點名”要求的。

    原因是1943年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後,軸心國已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希特勒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餘而力不逮的情況下,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場攻勢,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

    而日本方面為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佔領印度,摧毀英國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實現日德會師, 即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日軍擔任指揮的是人稱“小東條”的牟田口廉也中將。

    此人是個戰爭狂。

    “七七事變”時,他擔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於7月7日當天下達了向中國守軍開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變”衝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遭到中國方面拒絕日軍入宛平城搜查時,他在盧溝橋打響了第一炮,親手點燃了戰火。

    就因為這個,天皇裕仁親授其金鷹三級勳章,晉升為少將。不久,又晉升為中將,編入南方軍,參加太平洋作戰。

    牟田口廉也雖然好戰,腦子卻不靈光。

    我們看他的少將、中將軍銜得來的緣由,就知這裡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戰除了反映在打響盧溝橋第一炮的行動上之外,更多表現在他的口頭上。

    我們來看看他釋出過的高論。

    英帕爾戰役發起之前,仰天吹噓說:“說起大東亞戰爭,那是我的責任。在盧溝橋下令開第一槍的是我,因此,我必須設法儘早解決這場戰爭。”

    當小畑參謀長以後勤補給不足理由,反對發動此次作戰。

    牟田口廉也冷笑說:“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話!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應該說,牟田口廉也對後勤補給不夠重視,也是日本的國情和日軍的凶殘所給養成的。

    日本屬於島國,國內資源遠不足以支撐發動這樣橫跨幾國的大規模作戰,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戰養戰,在“從敵人那裡奪取”。

    而日本士兵凶殘勇猛,一直以來,也的確達到了這一目標。

    但這一次卻是例外。

    因為他們遇上的對手是英軍第14集團軍指揮官威廉•約瑟夫•斯利姆中將。

    斯利姆作戰經驗豐富,膽大心細,善於捕捉敵人的弱點。

    在這場戰役中,他抓住了日軍補給線不足的弱點,牢牢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把日軍耗垮、耗死。

    實際上,在渡欽頓江之前,第31師團佐藤師團長看著只帶三天口糧的士兵,就預感到失敗,心中既惱怒又悲哀,對士兵“慷慨訓示”說:“諸位,今夜我們要開始橫渡欽頓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話要對大家說明白,請好好聽著!只要不發生奇蹟,諸位的性命將會在即將發起的此次作戰中喪失。但是,不是倒在槍彈之下,你們中的大部分人將會餓死在阿拉幹山裡。請做好心理準備!”

    可笑的是,坐鎮後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線日軍部隊的要求補充糧食的電報後,他的回覆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當聽說佐藤師團長因為補給跟不上,已經離軍脫逃後,他召集了司令部全體人員進行訓話:“諸位,佐藤師團長違背軍令,擅自拋棄了科希馬戰線。因為沒有食物無法戰鬥,就擅自撤退。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皇軍’麼?‘皇軍’即便沒有了食物,也必須繼續戰鬥的。沒有武器彈藥和食物就不能打仗?這決不能成為正當的理由!……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不要忘記日本男子應該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靈必定會保佑我們的……”

    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東南亞一帶打美軍、打英軍,打得得心應手。其中的英軍,丟了香港、丟了新加坡、丟了緬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認為英軍丟掉印度是理所當然的事,開戰前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他甚至大放厥詞,不給自己留後路,稱:“如果此次英帕爾作戰不成功,無法晉升為陸軍大將,我決不會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這邊賣牙花賣得口爽,前線的日軍卻苦不堪言。

    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說:“我旅置身於那些隨帶著大量傷病員撤退的日軍部隊及其最近的目的地——烏克魯爾之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最終,日軍因為饑荒和疾病,倉皇后退,被英軍攆著屁股打,屍橫遍野,潰不成軍。

    英軍士兵這樣描述自己目睹到戰敗者的情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牟田口為自己回國找藉口,說:“我不認為英帕爾作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正是因為攻打了英帕爾,才使得敵人沒有奪取整個緬甸。如果當時沒有攻列印帕爾的話,緬甸戰區現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麼無恥到這種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趨於成熟,認識到自己當年的幼稚,寫下了謝罪書。

    但不管如何,日軍視之如瘟神,稱其為“鬼畜牟田口”。

    而作為戰勝方將軍的斯利姆,於1945年晉升上將,1948年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成為帝國總參謀長。

    但是,近年來,英國國立軍人博物館曾展開過一項民眾調查,根據戰役產生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影響,以及雙方的投入的軍力和戰略戰術等指標,評選英國影響力最大的戰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爾-科希馬戰役”(Imphal-Kohima Battle)。

  • 2 # 葛大小姐

    印度軍隊實力我們是知道的,裝備落後,人員素質差,建國後曾被我們狠狠的教訓過一番,很多人就很好奇,為何軍日如此捨得派重兵侵略我們,而作為中國鄰國的印度只是虛晃一槍就敗退撤軍了呢?

    其實日本人的真正對手是英國人。

    1944年3至7月日軍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動進攻,此戰日軍派出強悍的第15軍出戰,總兵力高達9.2萬人。英印軍派出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迎戰,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該戰役被稱為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

    1944年3月8日,號稱“小東條英機”的牟田口廉,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

    牟田口廉口出狂言,狂妄的說:“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形成了對英帕爾的南北夾擊態勢後,4月上旬,牟田口廉讓第33師團為主攻部隊,逐步從東南向英帕爾推進。4月10日,日軍攻佔了英帕爾東南面的伯萊爾公路上的謝阿姆山口,英印軍被迫退守直接俯瞰著公路幹線的坦努帕爾。牟田口廉也認為勝利已經在望,企圖在坦努帕爾突破防線。但是,由於日軍忽視後勤保障,他的部隊經連日激戰,疲憊不堪,官兵們缺乏給養,口糧從出發時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而英印軍卻大不一樣,他們每天除了獲得基本生活物資外,還能得到諸如香菸、甜酒之類的物品。

    圖:牟田口廉

    牟田口廉自作聰明的用豬馬牛羊來作為運送物資的載體,這個操作我們乍一看卻是沒毛病,既省下了人力,在糧食都吃乾淨後還能吃動物的肉。此方法一提出,就被全軍將士們所採納,認為這位指揮官真是大智若愚啊!可是在現實的實踐中,卻因為這個方法出了大亂子。原來這些牲口在託送行李的時候還是好好的,可是遠方一旦有了槍響,動物們就會各自逃竄,而它們身上的物質也因為牲口們的“跑路”而不知了去向。

    圖:會戰中被餓死的日本士兵

    100000名日本士兵參加襲擊印度這一仗,卻只剩下3萬人活著。此仗一敗,日本再也不敢攻擊印度了。

    日本人對希特勒是非常佩服,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有野心的有抱負的人。然而希特勒對日本人的評論卻令人瞠目結舌,評論日本人就是一頭豬,希特勒認為,正式因為日本的無能和愚蠢,才導致軸心國集團走向了滅亡。

  • 3 # 羽評郡主

    被打怕了唄!日軍攻列印度這場戰役稱為“英帕爾會戰”,單從結局上看,日軍可謂損失慘重,這一戰,日軍十萬士兵最後只剩下一半,狼狽逃回。

    01

    駐紮在印度東部的第14支英印軍隊管轄著第4、15和33支軍隊,1943年10月,威廉·斯利姆受命指揮第十四軍。

    1944年2月,日本第28集團軍以兩個師的兵力率先在若開山區發動戰術突襲,第15英印集團軍調整到位後,很快就粉碎了這次進攻,日本士兵傷亡8000餘人。

    憤怒的牟田口廉還領導著第15師、第31師和第33師,以及一支由4.5萬名印度戰俘組成的傀儡軍,總計約10萬人。

    02

    東南亞戰區盟軍司令蒙巴頓得知日軍的行動後,立即趕往英印第14集團軍司令部,聽了斯利姆的報告後,蒙巴頓敏銳地指出,日軍不得不依靠叢林和山地運輸線在寬闊的欽敦河作戰,進攻無法持續。

    於是,蒙巴頓決定將部隊從欽敦河以西撤到印巴附近,引誘日軍從後方撤退,然後轟炸日軍運輸隊,切斷其補給,並導致日軍自行潰敗。

    日軍從南部和東部分別以第33師和第15師對英帕爾進行了攻擊,第31師在印巴北部對科希馬進行了進攻,如果日本佔領科希馬,英帕爾將完全被孤立。

    3月28日,日本軍隊將第20個英印師趕到英帕爾西南僅10英里處,封鎖了印巴南部通道。

    日軍第15師輕裝前進,迅速佔領英帕爾東北的烏魯克,並於4月8日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之間的祕宣,為了進一步佔領英帕爾,牟田口廉還從第53師派出兩個步兵旅增援,親自來到第33師指揮。

    03

    面對日軍兩個師的圍攻,英印第4軍肯定是不行,為了及時增援,他們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借給英國和印度軍隊45架C-47運輸機,當運輸機載著英國和印度第15集團軍第5師抵達印巴時,日軍離機場只有9英里。

    英帕爾防禦區是一個直徑20-30英里的碗狀區域,周圍環繞著山脈和森林。

    11日,英國和印度軍隊被迫撤退,五天後,日軍打通謝納姆隘口。

    5月8日,日軍曾多次試圖佔領帕萊高速公路入口處的制高點,但被英印第20師封鎖,12日,英國空軍對日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英國和印度軍隊組織敢死隊收復了大部分陣地,並再次穩定了前線。

    04

    5月底以來,該地區進入雨季,地面泥濘不堪,日軍補給困難,只能挖野菜、獵野獸充飢。

    加上日軍之後在科希馬戰敗,補給線又被英國空軍和特種部隊卡住,日軍指揮官佐藤不顧上級的指示,最後率第31師團主力,帶著1500名傷病員向烏克魯撤退。

    佐藤撤退後,牟田口廉決定孤注一擲,想要集結第33師和第15師的主力部隊,試圖從北方攻入英帕爾。

    6月10日,日本軍隊開始行動,雨季開始了,叢林變成了泥潭,日軍和英印第20師在叢林中對峙,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

    05

    第33師的隊長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隊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根本無法挺進英帕爾郊,於是他召集軍隊,等待上級的決定。

    7月2日午夜,經東京總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隊發出命令,停止一切戰爭行動,準備撤退。

    然而盟軍情報部門截獲了日軍的撤退命令,蒙巴頓立即命令第14英印聯軍開始全線追擊,8月20日,狼狽撤退的日軍強行渡過欽敦江,渡口遭到大炮和飛機的轟炸,損失慘重,給日軍留下陰影。

    後來西方史學家和日本軍史學家都將英帕爾戰役稱作是日本損失最為慘重的陸戰戰役,日軍發動數十萬軍隊,結果什麼也沒有撈到,還損失大半人數,就連所有武器和坦克都丟在了印度地區,而此時的第15軍也已經沒有了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 4 # 福垊

    二戰後期,希特勒由瘋狂揍人變得漸漸不抗揍了。就要求日軍南下西進拿下法國印支,英屬印度。日軍攻勢凌厲,秒了法國秒英國,還俘獲了一支約2.5萬的印度軍。英屬英印軍怕了,服了,以至於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對如此的戰果,日軍很興奮,有一些將士竟然幻想著要在歐洲與希特勒會師。幻想最大最高級別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鐵粉——牟田口廉也中將。

    牟田口廉也中將,是每名國人都要記住的人。

    他親口承認是他打響了七七事變的第一槍,他之所以如此瘋狂,就是為了升官就是為了他的“成吉思汗夢”。此時,已是15軍司令的他為了所謂的夢想,強烈要求攻打英屬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們的同僚甚至上司認為,西進的話,如何解決補給的問題?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還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經亮過的大招。於是,他們北部做好防範孫立人進攻的準備後,分兵十萬準備拿下因帕爾、科希馬、烏克魯爾,並趕著9月29日天長節(天皇生日)拿下重鎮英帕爾(因帕爾),以便將此做為天皇的生日禮物。

    英帕爾為英屬印度東部重鎮,是今天印度曼尼普爾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該地,英屬印度就離日屬印度不遠了。英印指揮官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自然是嚴陣以待。準備迎接這場由日本發起的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第二、柳田第33師團、山內正文第15師團南北夾擊英帕爾,其中33師團主攻,15師團從北部穿插策應,另外15師團的直轄部隊協統33師團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師團的任務就是拿下烏科魯爾、科希馬兩地,然後在因帕爾會師西進。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欽敦江畔,狂妄地宣稱:“陸軍強到了天下無敵,插在英帕爾的太陽旗,將宣告拿下印度不遠了。日不落大英帝國都落了,你還想當日不落大日帝國嗎?馬上就讓你敗得哭爹喊娘,沒臉活了,戰後他立即自殺了。而哭爹喊孃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樂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到了戰場後,轟隆隆的炮火,讓這一群畜生拖著物質,四下逃竄。不僅讓他喪失了一定的補給輜重,而且動物的逃竄也影響將士們的打仗,最關鍵的就是再也沒肉吃了。而這成了最致命的問題。雖然早期還有飛機,進行運輸補給,但後來他們喪失了制空權。

    英屬印度指揮官斯利姆的應對

    司令斯利姆對補給產生危機的日軍做了兩方面措施:

    第一、誘敵深入。你不是想速戰速決嗎?我讓你速戰速決,你追我啊!

    第一、飢餓。“武士道”精神在飢餓面前逐漸不給力了,牟田口廉也堅決命令不準撤退。他大怒說:沒有飯,為什麼不吃草?他的下屬非常生氣: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們當成馬了嗎?這話說的跟晉惠帝為啥不喝肉湯一樣。所不同的是晉惠帝是無知,而牟田口廉也則是無恥。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他們行軍在泥濘的道路上,穿越在叢林之中,又累又餓,不斷地向大本營逃亡。好不容易,跑到欽敦江,卻發現江水暴漲,擺渡困難。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僅物質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補充,美國還派軍隊援助。對日軍地上追趕,天上轟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叢林之中有蟲子,加上飢餓、寒冷、傷口感染、逃亡時的絕望和驚慌,導致日軍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10萬軍隊,傷亡、失蹤了5.5萬人,其中戰死的有3.2萬人。應該說日軍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在牟田口廉也“損招”下,日軍還造成了英印軍隊2.4萬的死亡。此戰,結束後牟田口廉也,羞愧難當,撤職自殺,不過連死也沒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軍隊,這一場勝利徹底打破了恐日症。沒等著日本再次來打,就打緬甸了,最後日本連緬甸也丟失了。而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後,也成為了戰犯。1948年被假釋,隨後還開了個飯店,飯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氣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還念念不忘對這場戰役進行辯解,推脫責任。

  • 5 # 方圓文史

    我是方圓,我來回答;

    這場戰役應該就是二戰史上著名的“英帕爾戰役”。

    這場戰役中,日軍動用十萬人攻向印度,卻遭到大敗,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衝突,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英印當局近在鎮壓這場運動中打死了900多人,這大大導致了英印統治者與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關係趨向緊張。

    所以在當時,英印部隊中的印度士兵的軍心已經動搖,他們都不願意殺害自己的同胞,當時有超過4.2萬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鮑斯所領導的“印度國民軍”旗下,反過來幫助日本人打英國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國民軍的部隊與緬甸日軍一起發動了“英帕爾戰役”,其目的就是為了開啟印度的東大門,以便使得英印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取勝。

    隨後東南亞戰局發生變化,盟軍轉入反攻,印度的危機才宣告結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在戰後才真正顯示出來。

    以上便是英帕爾戰役發生的一個大致背景。我們之所以要說這個背景,實際上是為了我們下文對一個人的出場而做鋪墊。

    此人是誰呢?

    他便是英帕爾戰役緬甸日軍的領導者——牟田口廉也。

    這個人的特點是,不重視客觀形勢,而只重視“必勝的信念”,具有主觀主義的傾向。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對他的評價。

    我們知道,1944年3月英帕爾戰役開始以後,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其戰況也變得越來越惡化起來,日軍補給十分困難。按道理來說,此時的日軍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採取駐守防禦的方式。但是日軍卻討厭那種所謂的漸漸陷於不利局面的態勢,於是便想用“決戰”的方式一舉挽回其敗局。

    這也就是所謂的“大膽作戰”傾向。

    如果你仔細觀察二戰史你會發現,日軍所採用的這一戰術傾向,實際上在二戰末端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此外,當時的緬甸與印度之間相距1000多公里,在沒有任何後勤保障和補給的情況下,讓十萬人的部隊在行軍路線上自行補給。

    其結果就是,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士兵餓死了。但是當牟田口廉也還向時任首相兼參謀總長的東條英機請示時,東條英機還表示支援。並且一致認為“戰鬥不到最後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誰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結果就是,26000人戰死,三萬多人餓死病死,兵力折損過半。而牟田口卻沒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殘喘到了戰後。

    英帕爾戰役起於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這場戰役歷時四個月之久,以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告終。

    至於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我們以上所說的,沒有充足的補給以外,實際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則是,日軍內部組織決策的混亂性,以致於根本無法做出任何決策。

    要知道,當時作為最高司令長官的日本天皇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力的,而天皇下屬的參謀才是實際指揮作戰的組織機構。

    它們之間的工作流程大概是這樣:參謀作為顧問只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情報來下達命令,且不用負任何責任。接著,參謀通過參謀本部再不負責任地把命令下達給各方面的軍隊,讓後軍隊再按命令實行……

    不過雖說這樣的組織容易形成決策混亂,但如果這中間若出現個別獨裁式的領導人物的話,那麼他所形成的的“氣場”,就很容易影響整個組織機構,從而改變其方略。而我們上文所說的牟田口廉也正是這樣的人。

    但是,不重視客觀形勢,反而重視“必勝信念”的精神滿足,這勢必就會給軍隊帶來重大創傷。

    當然了,不考慮客觀形勢,而只是反覆強調“預期”,這其實也不是牟田口的專利,它同時也是舊日本軍的主觀主義傳統在作祟。

    雖然士氣會變得很高漲,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也是無法取得勝利的。要知道,當時的英軍可是日軍的兩倍,並且日軍還是翻山越嶺前來作戰的,英軍以逸待勞,自然能夠取勝。

    綜上,便是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可歸納為5個小點:

    日軍兵力不足;

    日軍沒有補給保障;

    英軍以逸待勞,而日軍則是長途跋涉;

    日軍將領牟田口不重視客觀形勢,只是以“必勝信念”為主導。

    日軍高層決策的混亂性;

    資料參考:《安倍經濟學的妄想》、《英國通史》、《二戰全史》等;

  • 6 # 尚武菌

    在著名的英帕爾戰役中,日軍的十萬大軍是怎麼一敗塗地的,為什麼一場仗下來就不打了?

    四.戰略轉移,自身考慮。

    希特勒讓日本攻列印度,也是為了德國考慮,想讓日本在印度牽制英國的一部分軍隊,來給自己減輕壓力。日本作為同盟國的一員當然要服從組織領導,可是也不能因此讓自己葬身火海,於是派出軍隊做一下樣子,然後回退保守自己得到的領土,因為印度這個地區離自己的根據地遙遠,所以對自己的戰略影響並不大。

    五.指揮失誤,損失慘重。

    後期的日本國內的經濟已經是千瘡百孔,由於長年的戰爭人口更是銳減,兵員十分缺乏,很多十三四歲的小孩都被逼無奈上了戰場,而這場戰役因為牟田口廉的貪功冒進,不注重客觀實際,在與敵軍的交戰過程中太注重主觀主義的必勝信念,認為這樣就可以贏,而沒講究策略戰術,可以說是損失慘重,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聯軍傷亡不到1.6萬人,如此的傷亡比,令日本實在不敢在這裡再進行任何逗留,不敢再進行兵力的消耗。

  • 7 # 小約翰

    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說的是人不能貪得無厭,如果你的慾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就會承受不了,反倒害了自己,日本軍國主義就是如此。

    當年日軍佔領了東北,還想著華北。得到了華北還想著全中國,還想著控制香港,控制整個東南亞;日本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終於把自己的小命搭了進去。

    誰曾想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一進印度就栽了。灰溜溜退出印度戰場,再也不敢對印度有非分之想了。

    日軍在印度是怎麼栽的呢?

    迴光返照

    1935年日本佔領華北部分地區,野心膨脹。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試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但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陷入了戰爭泥潭。

    北進不成,日軍開始進行南下大計。

    為何要南下?因為此時的日本,因為戰爭,被美英進行了資源封鎖。日本是個資源缺乏的國家,經不起戰爭的消耗,必須要尋求新的戰略資源,不然就要戰爭機器就要停轉。

    於是,日本狗急跳牆開始南進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襲珍珠港”,控制西太平洋,隨即佔領東南亞。

    狂妄冒進

    此時此刻,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過。在盟軍的支援下,蘇聯開始反擊,德國納粹在歐洲戰場上節節敗退。希特勒黔驢技窮,就建議日本在印度開闢戰場,牽制英國,減緩德國在歐洲的軍事壓力,想來個圍魏救趙。

    他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元凶,又在1941年的新加坡戰役中以五萬兵力戰勝了英軍十萬兵力,更加不可一世。在他眼裡,英國軍隊如此窩囊,印度軍隊更是一群草包不堪一擊。自古驕兵必敗,牟田口廉在此次戰役的失敗命運似乎在開戰前就註定了。

    一敗塗地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迪馬布爾是當時盟軍的重要補濟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爾,那麼就可以直接威脅迪馬布爾補濟基地。

    日寇第5飛行師向該次戰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軍對英印聯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3月28日,日本軍隊將第20個英印師趕到英帕爾西南僅10英里處,封鎖了印巴南部通道。

    面對日軍兩個師的圍攻,英印第4軍孤軍作戰,形勢危急,他們向美國求助,借到了45架C-47運輸機,當運輸機載著英國和印度第15集團軍第5師抵達印巴時,日軍離機場只有9英里。

    英帕爾防禦區是一個直徑20-30英里的碗狀區域,周圍環繞著山脈和森林。

    5月底以來,該地區進入雨季,地面泥濘不堪,日軍補給困難,只能挖野菜、獵野獸充飢。禍不單行,由於雨季到來,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傷寒蔓延得十分猖獗。而日軍對此準備不足,缺醫少藥,致使瘟疫蔓延。

    加上日軍之後在科希馬戰敗,補給線又被英國空軍截斷;得不到補給的日軍失去了戰鬥力。日軍指揮官佐藤不顧上級的指示,最後率第31師團主力,帶著1500名傷病員向烏克魯撤退。

    6月10日,日本軍隊開始行動,雨季開始了,叢林變成了泥潭,日軍和英印第20師在叢林中對峙,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

    疲憊不堪的日軍於22日衝出叢林,衝向英帕爾郊外,但迎接他們的是由坦克、機槍、迫擊炮和帶刺鐵絲網組成的強大防線。

    第33師的隊長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隊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根本無法挺近英帕爾近郊。於是他召集軍隊,等待上級的決定。

    7月2日午夜,經東京總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隊發出命令,停止一切戰爭行動,準備撤退。

    這場戰役,日軍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慘敗,10多萬軍隊苦戰4個月除了丟下6萬多具屍體,一無所獲。從此日軍再也不敢列印度的主意了。

  • 8 # 大秦鐵鷹劍士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迪馬布爾是當時盟軍的重要補濟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爾,那麼就可以直接威脅迪馬布爾補濟基地。

    日寇千里叢林奔襲英軍,戰線長而補濟不足,特別是缺醫少藥;雨季到來後,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傷寒蔓延得十分猖獗。強弩之末的日寇不得不敗退,英印聯軍則開始追擊敗逃之敵,此役日軍真正戰死者不多,得病而死者眾多。

    英帕爾戰役後,日寇再也沒有向印度發動進攻,在他們看來英軍武器先進,但是戰心不足。日軍是敗在叢林的大雨中,是敗在叢林的瘴氣中,十萬大軍出戰,僅三萬人活著回來,戰損率高達70%,這是日軍無法抹去的惡夢與傷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檔的新車老開20-30公里的速度磨合新車好嗎,是不是油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