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給詩歌朗誦加手勢呢?可以從三個個方面入手:一是仿;二是找;三是敢。

    一是仿,就是模仿,先按照老師教授的詩歌動作反覆練習。

    模仿有兩個好處:1、把加手勢變成習慣。比如,《雨巷》這首詩,“撐著油紙傘”,老師教授的手勢是:手做握傘動作,眼睛往上看著傘面;“獨自彷徨在”,老師教授的手勢是:右手撫摸著胸口,眼睛迷離,搖頭;“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老師的手勢是,右手往右前方伸出來,緩慢延伸。透過這些動作,就營造了詩中的場景,將朗誦者和觀眾一下子帶進意境。

    學生自己還不會設計動作時,就要按照老師的設計反覆練習。透過反覆練習,就能感受到加手勢的好處,並形成習慣。以後,只要拿到一首詩,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做動作。遇到類似的場景,自然就會做出類似的動作。

    2、熟能生巧。

    熟,是反覆練習,巧,就是技巧方法。詩歌朗誦的手勢,你反覆練習100遍,200遍,就能在練習中,悟出新的感受,摸索出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這已經是創新了。

    比如,我自己在反覆練習《雨巷》這首詩的過程中,就體會到了嗅覺動作的形象逼真作用。“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在“丁香一樣的芬芳”前面,我加了一個鼻子深深的吸氣動作,就把聞到芳香的場景逼真的展現出來了。並且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嗅覺也是營造詩歌意境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是找,就是從生活中找合適的動作。當你拿到一手新的詩歌,不知道怎樣加動作,就要從生活當中去找動作。怎樣找呢?一是具象的找;二是抽象的找。

    具象的找,就是詩歌的形象很鮮明,很具體,就按照生活中的動作照搬就好了。比如“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就完全模仿生活的動作就行了。

    抽象的詩句,往往很難加動作。怎麼辦呢?就是變抽象為具象。比如:《南方北方》中“我以南方的熱烈,思戀北方的蒼涼”兩句中,“熱烈”很抽象,我就把它想象成一朵木棉花,因為木棉花是廣東樹木,花有開的很紅很大,正好能體現出熱烈的特點;“蒼涼”也很抽象,我就把它想象成北方的皚皚雪原,就體現出了蒼涼的景象。

    再比如,北島的《回答》開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很抽象,我把它想象成一個蹲在地上的一個卑鄙的人;“高尚”很抽象,我就想象成一個高尚者的頭像雕塑,這樣就變抽象為具象了。

    三是敢,就是敢於嘗試。拿到一首新的詩歌,看到一句詩,腦子裡首先想到什麼動作,就先做出來。不要認為這個動作不合適,自己就先否定掉。這樣就會卡殼,練習不下去。

    練習手勢的過程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管好壞,你先加上一個手勢進行練習,保證一首詩句句有動作。然後在一遍遍的練習中,不合適的動作自然就會被合適的動作取代。說句通俗的話就是,先要有飯吃,再要吃好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初學者練什麼流行歌彈唱曲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