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幷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臺、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鑑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鄭振鐸等文學史家在浙江寧波發現《天一閣藍格寫本正續錄鬼簿》,其中《錄鬼簿續編》中有一篇羅貫中小傳,人們才比較確切地瞭解了他的基本情況,因為《錄鬼簿續編》的作者(有人說是賈仲明,有人認為不詳)與羅貫中生前是忘年交的朋友。這篇小傳的全文如下: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所終。
羅貫中著有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三國志傳》等,簡稱《三國演義》。該書繼承了歷史上諸多史書、雜傳、戲劇、小說,如陳壽《三國志》、《殷芸小說》、《三國志平話》等的故事題材,著重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和興衰過程,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曆史風雲畫卷,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全書使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搖曳多姿,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人物形象栩栩傳神,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關羽之忠,張飛之莽,趙雲之勇,孫權之霸,周瑜之英,無不赫然在目。可以說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尚產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數百年來,一直對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產生著作用。明代文人蔣大器在《三國志演義·序》中說,羅貫中這部書編寫成後,立即就有人“爭相謄錄,以便觀覽。”由於這部小說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對文藝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文人模仿《三國演義》的語言文字風格,使用半白半文的淺近文字寫作,歷史演義小說也大批出現。如此,讓許多初通文字的人們也能讀歷史演義小說,擴大了讀者範圍。正像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一方面有說服力地證明新的描寫手法的優越性,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文人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以前長篇鉅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象。這中間除了羅貫中個人具備了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之外,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人類社會進化到了明代,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積累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要想比較廣泛地、全景地反映出社會各階層人們活動的場面,篇幅短小的作品顯然是難以勝任的,讀者也是不滿足的。《三國演義》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引人入勝地、大規模地描寫了三國時代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讓讀者耳目一新,興趣大增。於是,中國文學也因此而進入了長篇小說興盛的時代。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幷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臺、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鑑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鄭振鐸等文學史家在浙江寧波發現《天一閣藍格寫本正續錄鬼簿》,其中《錄鬼簿續編》中有一篇羅貫中小傳,人們才比較確切地瞭解了他的基本情況,因為《錄鬼簿續編》的作者(有人說是賈仲明,有人認為不詳)與羅貫中生前是忘年交的朋友。這篇小傳的全文如下: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所終。
羅貫中著有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三國志傳》等,簡稱《三國演義》。該書繼承了歷史上諸多史書、雜傳、戲劇、小說,如陳壽《三國志》、《殷芸小說》、《三國志平話》等的故事題材,著重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和興衰過程,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曆史風雲畫卷,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全書使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搖曳多姿,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人物形象栩栩傳神,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關羽之忠,張飛之莽,趙雲之勇,孫權之霸,周瑜之英,無不赫然在目。可以說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尚產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數百年來,一直對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產生著作用。明代文人蔣大器在《三國志演義·序》中說,羅貫中這部書編寫成後,立即就有人“爭相謄錄,以便觀覽。”由於這部小說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對文藝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文人模仿《三國演義》的語言文字風格,使用半白半文的淺近文字寫作,歷史演義小說也大批出現。如此,讓許多初通文字的人們也能讀歷史演義小說,擴大了讀者範圍。正像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一方面有說服力地證明新的描寫手法的優越性,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文人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以前長篇鉅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象。這中間除了羅貫中個人具備了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之外,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人類社會進化到了明代,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積累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要想比較廣泛地、全景地反映出社會各階層人們活動的場面,篇幅短小的作品顯然是難以勝任的,讀者也是不滿足的。《三國演義》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引人入勝地、大規模地描寫了三國時代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讓讀者耳目一新,興趣大增。於是,中國文學也因此而進入了長篇小說興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