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成分,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中心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要把它放到中心語的後面,這種語法現象叫做“定語後置”。定語後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種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種形式。
1、定語放在中心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④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⑤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
2、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上“之”,組成“中心語+之+後置定語”的格式。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⑤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3、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之+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②國之孺子之遊者(在外求學的年輕人),無不餔也……(《勾踐滅吳》
④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
4、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而+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的窮苦人)。(《孟子·梁惠王下》)
5、數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後面,格式為“中心語+數(量)詞。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②吏二縛一人詣王。(《晏子使楚》)
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⑤鑄以為金人十二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語後置句,只有強調和突出定語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語後置句。例如:
①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乍看句中加點的文字,符合“中心語+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但句中的“者”不是定語後置的標誌詞,而是用在假設分句後,以提示下文。此句應譯作:眾武將文官如有敢再提應當迎降曹操的,結果將與這個奏案一樣。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成分,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中心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要把它放到中心語的後面,這種語法現象叫做“定語後置”。定語後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種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種形式。
1、定語放在中心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④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⑤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
2、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上“之”,組成“中心語+之+後置定語”的格式。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
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⑤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⑥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3、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之+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②國之孺子之遊者(在外求學的年輕人),無不餔也……(《勾踐滅吳》
④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
4、在中心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語+而+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的窮苦人)。(《孟子·梁惠王下》)
5、數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後面,格式為“中心語+數(量)詞。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②吏二縛一人詣王。(《晏子使楚》)
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⑤鑄以為金人十二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語後置句,只有強調和突出定語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語後置句。例如:
①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乍看句中加點的文字,符合“中心語+後置定語+者”的格式,但句中的“者”不是定語後置的標誌詞,而是用在假設分句後,以提示下文。此句應譯作:眾武將文官如有敢再提應當迎降曹操的,結果將與這個奏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