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德儒商書院

    儒家思想在唐朝的發展與影響,從本質上而言,初唐時期的儒學繁榮是形式上的,為何這麼說呢?下面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倡導並支援儒家典籍整理,但太過於注重儒家學說意識形態的功能。唐太宗在對儒學的利用上,過分強調社會實踐功能,相對忽略了內聖意義。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制定天下無異議的官方教科書,結果自《五經正義》出,而後經義無異說,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封閉和束縛了儒學的靈性,扼殺了儒學進步發展的生機。使儒學重蹈漢代經學的老路,久而久之淪為一種僵化繁瑣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

    隨著初唐儒學的這種形式主義繁榮,文人學士除了講其成為通往仕途的敲門磚,參加科舉考試外,儒學並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和真誠的信仰。或趨於詩文,獲取功名,或遁入禪門,以佛教成為安身立命之所。這就是唐代詩文空前繁榮,佛教空前鼎盛,儒學空前冷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然,儒學在唐代的現實引起了人們的憂慮,一些學者敢於擯棄傳統,抒發己見,為儒學的發展另闢新途。如劉知幾的《史通》、談助的《春秋集傳》、史徵的《周易口訣》、韓愈、李翱的《論語筆解》以及柳宗元等人的著作。不僅其內容遠遠超出《五經正義》,而且大膽疑古,提出了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他們撇開古代的傳統,擯棄門戶之見,為宋代學者開創了疑經政經之先河,為儒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預示著儒學必將發生新的轉變和調整。

    這些學說有助於使儒家經書擺脫神秘主義的氛圍,有助於儒學的發展,也有助於減輕自西漢以來儒術獨尊之後,儒家經書被抬高至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從而影響人們實事求是的研究和整理。懷疑本身是學術進步的前提,綜上所述,唐朝對於儒學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 2 # 浸淫之辭

    儒家在唐朝是一個由弱到強的趨勢。唐前的儒家,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走到了玄學衚衕裡。而且儒家是需要穩定主君才能發展的團體。經過包括隋朝的動盪以後,以科舉為基礎產生的儒生逐漸代替古士的壟斷,當然這也是有利的一方面。所以初唐就是盛世,沒有強大的無產儒生官僚搗亂,任何朝代都能昌盛,包括初漢之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你後半生孤獨終老,有吃有喝,不碰異性,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