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雷反制艦艇的作業方式分為“掃雷”與“獵雷”兩種,下面主要介紹兩者的性質與差異。
“掃雷”是最早出現的水雷反制方式,作業時不需要確實探測水域中是否確實有水雷或者是水雷的精確位置,掃雷艦艇僅需航行於需要清掃與確保的水域,並在船身後方拖曳各式除雷用具,包括除雷索或音響/磁性掃雷具等,將遇到的水雷予以摧毀。
其中,除雷索上每隔一定距離便安裝一具掃雷刀,如果遇上繫留雷的雷索或雷鏈就能將其切斷,使水雷浮至水面上,再由火炮將其摧毀;而音響/磁性掃雷具則是用來對付磁性或聲噪感應水雷,除雷具模擬船隻透過時產生的磁訊號或聲噪,以誘騙水雷上當。
掃雷艦艇在固定海域/航道上進行過掃雷作業後,理論上就能開出一條安全的航道,但也可能是此處原本根本沒有水雷,或者水雷的引信沒有與掃雷具產生作用,再者也有可能是未達作用條件的定時或定次(計算船隻透過次數)水雷。
因此雖然航道經過掃雷次數的作業越多,安全性就越高,但仍不能100%保證此處的水雷已經被消滅殆盡。
世界上第一批掃雷艦艇是俄國在1909年建造的名列浦級,排水量150ton,航速12節,艇上配備小型切割掃雷具、一門75mm火炮以及兩挺機槍,以對付繫留雷(當時還沒有感應水雷)。
“獵雷”則是一種較新出現的水雷清除方式,與掃雷的最大區別就是具有偵測水雷的能力,以各種手段發現水雷,標定其精確位置並完成識別,接著以潛水人員或遙控載具在水雷附近放置炸藥,逐個將其引爆。
因此,獵雷作業是否成功,與水雷的引爆方式或定時/定次條件無關,只要被獵雷艦偵測到的水雷都可被獵殺;而依靠掃雷作業清理航道就可能被水雷的種類所影響,即便經過多次清掃也不能保證有漏網的定時/定次水雷。
為了發現體積小巧的水雷並完成精確定位,獵雷艦艇都擁有精密的導航定位系統、鑑別度高的偵雷聲納等裝備。
此外,獵雷艇的另一大技術特徵就是配備精良的遙控獵雷載具,其上裝有高精確度的聲納、水下探照燈與電視攝影機等偵測裝備,以搜獲水雷並完成識別作業,此外還能攜帶滅雷炸藥,將其投放在水雷附近,接著以遙控方式引爆炸藥將水雷摧毀。
新一代水雷往往使用智慧化、定時、定次以及調整靈敏度等技術,這些雖會掃雷作業構成障礙,但並不會影響獵雷作業的成敗,只要被找到就等著被摧毀。
此外,獵雷艦通常以遙控載具進行遠距離除雷,艦艇本身可在距離水雷數百公尺外將其引爆,安全性較高;而傳統掃雷艦則需要親自拖著掃雷載具在雷區航行,無論是誤觸或在近距離引爆水雷,波及自身的機率都大得多。
由於獵雷艦艇具有種種精確海底地貌偵測與定位裝置,因此也能支援搜尋沈物、海底探勘、敷設海底電纜等工作。然而獵雷最大的缺點就是隻能針對每一枚水雷進行個別的處理與爆破,故其除雷作業速度比掃雷慢。
此外,獵雷艦艇作業時只能以極緩慢的速度(通常為7節左右)前進,以便讓聲納等偵搜裝置發揮最大作用。
再者,以目前的獵雷偵搜科技,也很難有效對付埋藏於海底泥沙底下或經過偽裝掩蔽的水雷,而掃雷作業至少有可能符合其引爆條件而將之摧毀。
世界上第一批具有水雷偵測能力的水雷反制艦艇是美國在1950年代建造的進取級掃雷艦,不過艦上仍只有傳統掃雷機具,而無法將特定水雷引爆;此後,真正的獵雷艦才在歐洲國家流行起來。
由於掃、獵雷各有特長與不足,現代化水雷反制艦艇往往都結合獵雷與掃雷的特性,例如現代化“掃雷艦艇”均配備最初屬於獵雷艦艇的水雷偵搜聲納(但無獵雷遙控載具),而也有不少所謂的“獵雷艦艇”攜帶掃雷索或磁性/音響除雷具。例如美國復仇者級水雷反制艦根本沒有刻意去歸類為掃雷或獵雷艦艇,因為此級艦兼具獵雷與掃雷的能力。
目前水雷反制艦艇的作業方式分為“掃雷”與“獵雷”兩種,下面主要介紹兩者的性質與差異。
“掃雷”是最早出現的水雷反制方式,作業時不需要確實探測水域中是否確實有水雷或者是水雷的精確位置,掃雷艦艇僅需航行於需要清掃與確保的水域,並在船身後方拖曳各式除雷用具,包括除雷索或音響/磁性掃雷具等,將遇到的水雷予以摧毀。
其中,除雷索上每隔一定距離便安裝一具掃雷刀,如果遇上繫留雷的雷索或雷鏈就能將其切斷,使水雷浮至水面上,再由火炮將其摧毀;而音響/磁性掃雷具則是用來對付磁性或聲噪感應水雷,除雷具模擬船隻透過時產生的磁訊號或聲噪,以誘騙水雷上當。
掃雷艦艇在固定海域/航道上進行過掃雷作業後,理論上就能開出一條安全的航道,但也可能是此處原本根本沒有水雷,或者水雷的引信沒有與掃雷具產生作用,再者也有可能是未達作用條件的定時或定次(計算船隻透過次數)水雷。
因此雖然航道經過掃雷次數的作業越多,安全性就越高,但仍不能100%保證此處的水雷已經被消滅殆盡。
世界上第一批掃雷艦艇是俄國在1909年建造的名列浦級,排水量150ton,航速12節,艇上配備小型切割掃雷具、一門75mm火炮以及兩挺機槍,以對付繫留雷(當時還沒有感應水雷)。
“獵雷”則是一種較新出現的水雷清除方式,與掃雷的最大區別就是具有偵測水雷的能力,以各種手段發現水雷,標定其精確位置並完成識別,接著以潛水人員或遙控載具在水雷附近放置炸藥,逐個將其引爆。
因此,獵雷作業是否成功,與水雷的引爆方式或定時/定次條件無關,只要被獵雷艦偵測到的水雷都可被獵殺;而依靠掃雷作業清理航道就可能被水雷的種類所影響,即便經過多次清掃也不能保證有漏網的定時/定次水雷。
為了發現體積小巧的水雷並完成精確定位,獵雷艦艇都擁有精密的導航定位系統、鑑別度高的偵雷聲納等裝備。
此外,獵雷艇的另一大技術特徵就是配備精良的遙控獵雷載具,其上裝有高精確度的聲納、水下探照燈與電視攝影機等偵測裝備,以搜獲水雷並完成識別作業,此外還能攜帶滅雷炸藥,將其投放在水雷附近,接著以遙控方式引爆炸藥將水雷摧毀。
新一代水雷往往使用智慧化、定時、定次以及調整靈敏度等技術,這些雖會掃雷作業構成障礙,但並不會影響獵雷作業的成敗,只要被找到就等著被摧毀。
此外,獵雷艦通常以遙控載具進行遠距離除雷,艦艇本身可在距離水雷數百公尺外將其引爆,安全性較高;而傳統掃雷艦則需要親自拖著掃雷載具在雷區航行,無論是誤觸或在近距離引爆水雷,波及自身的機率都大得多。
由於獵雷艦艇具有種種精確海底地貌偵測與定位裝置,因此也能支援搜尋沈物、海底探勘、敷設海底電纜等工作。然而獵雷最大的缺點就是隻能針對每一枚水雷進行個別的處理與爆破,故其除雷作業速度比掃雷慢。
此外,獵雷艦艇作業時只能以極緩慢的速度(通常為7節左右)前進,以便讓聲納等偵搜裝置發揮最大作用。
再者,以目前的獵雷偵搜科技,也很難有效對付埋藏於海底泥沙底下或經過偽裝掩蔽的水雷,而掃雷作業至少有可能符合其引爆條件而將之摧毀。
世界上第一批具有水雷偵測能力的水雷反制艦艇是美國在1950年代建造的進取級掃雷艦,不過艦上仍只有傳統掃雷機具,而無法將特定水雷引爆;此後,真正的獵雷艦才在歐洲國家流行起來。
由於掃、獵雷各有特長與不足,現代化水雷反制艦艇往往都結合獵雷與掃雷的特性,例如現代化“掃雷艦艇”均配備最初屬於獵雷艦艇的水雷偵搜聲納(但無獵雷遙控載具),而也有不少所謂的“獵雷艦艇”攜帶掃雷索或磁性/音響除雷具。例如美國復仇者級水雷反制艦根本沒有刻意去歸類為掃雷或獵雷艦艇,因為此級艦兼具獵雷與掃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