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 遠古時期,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要生存,就必須聚居在一起,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就產生了。初始的語言只是透過人們之間的口耳相傳來表達,但隨著人們交流範圍的擴大、內容的豐富,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就顯露出諸多缺陷。說過即逝,無法儲存。口頭語言還受到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侷限,不能清晰傳達到較遠的距離,空間穿透力小,影響範圍有限。經由第三者轉述會發生意義出現偏差、資訊損耗現象,嚴重影響人類語言深入傳播和人們擴大交往的願望。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起初,原始人類在繩子上打上數量不同或形狀各異的結來表達特定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結繩記事。隨後,遠古人類在石塊、石壁上刻畫一些事物的具體形象來傳達一定的意義,這種象形圖畫直接孕育了人類文字的起源。考古發現的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都是如此。 漢字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個個象形圖畫,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體事物。後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漢字書寫材料的變化,漢字形體發生了巨大變化。筆畫結構越來越簡省,形狀趨於抽象且越來越規整,方塊的形式逐步固定下來。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複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 貨幣 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於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著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雖然金文是書法的鼻祖,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被淘汰,不及碑文傳世的多。但它因鑄於銅器,比竹簡布帛上的文字流傳久遠,因此對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和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創造的。春秋戰國時期已通行於秦國等地。大篆主要書寫在木牘、竹簡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齊,結構疏密得當,筆畫較金文更彎曲圓轉,字型比較美觀。但與甲骨文、金文在本質內涵上沒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造方法。 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型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型,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型.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東漢中葉出現的八分隸書顯現出當時人們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點如下:字型一般呈扁方形,捺筆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筆法,較長的橫畫在在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尾巴。這就使波折多、字型美觀與書寫方便結合起來了,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型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彎為鉤;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型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於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在楷書書法理論上,歐陽詢也有很大貢獻,他創造的“歐陽詢八決“具有獨到的見解。八決特點為:(點)要向從高峰墜下的石頭;(橫戈)要向長空中的新月;(橫)要向千里的陣雲;(豎)要向活了一萬年的枯藤;(豎戈)要像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要像萬鈞重的弩將發動;(撇)要像利劍斬斷的犀牛象牙;(捺)則要一波三過筆。這八種方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漢字的起源 遠古時期,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要生存,就必須聚居在一起,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就產生了。初始的語言只是透過人們之間的口耳相傳來表達,但隨著人們交流範圍的擴大、內容的豐富,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就顯露出諸多缺陷。說過即逝,無法儲存。口頭語言還受到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侷限,不能清晰傳達到較遠的距離,空間穿透力小,影響範圍有限。經由第三者轉述會發生意義出現偏差、資訊損耗現象,嚴重影響人類語言深入傳播和人們擴大交往的願望。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起初,原始人類在繩子上打上數量不同或形狀各異的結來表達特定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結繩記事。隨後,遠古人類在石塊、石壁上刻畫一些事物的具體形象來傳達一定的意義,這種象形圖畫直接孕育了人類文字的起源。考古發現的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都是如此。 漢字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個個象形圖畫,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體事物。後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漢字書寫材料的變化,漢字形體發生了巨大變化。筆畫結構越來越簡省,形狀趨於抽象且越來越規整,方塊的形式逐步固定下來。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複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 貨幣 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於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著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雖然金文是書法的鼻祖,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被淘汰,不及碑文傳世的多。但它因鑄於銅器,比竹簡布帛上的文字流傳久遠,因此對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和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創造的。春秋戰國時期已通行於秦國等地。大篆主要書寫在木牘、竹簡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齊,結構疏密得當,筆畫較金文更彎曲圓轉,字型比較美觀。但與甲骨文、金文在本質內涵上沒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造方法。 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型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型,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型.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東漢中葉出現的八分隸書顯現出當時人們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點如下:字型一般呈扁方形,捺筆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筆法,較長的橫畫在在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尾巴。這就使波折多、字型美觀與書寫方便結合起來了,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型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彎為鉤;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型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於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在楷書書法理論上,歐陽詢也有很大貢獻,他創造的“歐陽詢八決“具有獨到的見解。八決特點為:(點)要向從高峰墜下的石頭;(橫戈)要向長空中的新月;(橫)要向千里的陣雲;(豎)要向活了一萬年的枯藤;(豎戈)要像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折)要像萬鈞重的弩將發動;(撇)要像利劍斬斷的犀牛象牙;(捺)則要一波三過筆。這八種方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