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38144476097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堪稱第四季度電視劇最大黑馬。這部沒有流量演員和大製作的電視劇,在今年電視劇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收視很早就破1,位列榜首。

    今年表現不錯的劇不只是《幸福一家人》這樣的都市家庭劇,還有《正陽門下的小女人》收視率也破1、《生於70年代》《我們的四十年》這樣的年代家庭劇收視也曾進入前三,小人物撬動了大收視。而就播出比例來說,在現實題材、古裝等劇比重持續加重的當下,描繪家長裡短的家庭劇比重卻持續下滑。

    接地氣、生活化作品引起關注

    近年來,因為政策導向,現實題材作品也幾乎每年佔到電視劇生產總量的半數以上。從在播以及待播的劇目看,當代題材都力圖加入更多的現實主義元素向更貼近觀眾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現實作品”往往被裹挾在都市、商戰、創業等等外衣之下。

    這或與這幾年的聚焦轉向有關。不少現實題材作品描摹的大多是光鮮亮麗的職場或者創業生活,鏡頭轉而聚向那些年輕群體,關注教育、行業等等。

    主角們的職業,不是企業高管,便是醫生、律師。就連初入職場的新人,也很少有財力上的危機感。然而,平常百姓才是電視劇的絕對受眾,投合慾望的精英化敘事無法喚起共鳴,更不足以包容生活的真實況味。

    而家庭劇呢?尤其是都市家庭劇,脫離生活,常給觀眾造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焦慮感。可以說,真正描摹家庭生活、帶有“煙火氣”的作品是缺失的。涉及的家長裡短、情愛糾葛等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其戲劇化的表達方式,衝突升級的矛盾設定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這些年叫得出的作品寥寥無幾。

    我們總有一個刻板的印象,家庭劇是給中老年觀眾看的,並且由於受眾的網路化轉移,同時為了迎合年輕觀眾,或許就自動放棄了這一塊領域。但或許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其實,接地氣、生活化的作品在當下仍然有市場。比如說《孃親舅大》這樣的一部架構在80年代的劇,全國網最高收視甚至達到了3.28%,哪怕是多次重播,收視率也依然可觀。同時,在網路上的播放量也達到了25.3億。

    像《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的小女人》這樣的劇,收穫8.1和7.8的豆瓣評分,《生逢燦爛的日子》的收視成績也很亮眼。

    紮根生活,尋找大眾心理“最大公約數”

    熒幕的都市劇似乎都是反映中上層生活。浸潤著人情味的家長裡短,從鍋碗瓢盆中奏出的生活樂章,不再常見。此外,套路化敘事也多被詬病。家庭倫理劇中的“婚外情”與“婆媳鬥”不僅成為標配,還在某些劇作中走向了偏激和異化。

    《我愛我家》算得上是國內家庭劇的開山鼻祖,也開啟了國內情景喜劇的先河,該劇開播於1993年,被稱為中國的“請回答1993”。不僅從細節上反映著一個時代,而且每一個故事都與時代相呼應。將現實和自身進行連線連線,接地氣的同時還有著寓言的特點。

    包括韓劇《請回答》系列,高度還原時代特點,靠著觀眾強烈的共鳴取得了成功。看起來平淡無味的生活,精彩之處就在於它日常的瑣碎,如何透過影視化來將這種瑣碎變成美感,用細微的溫暖感動人,是家庭劇同質化之下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現實中,生活存在的問題是越來越多了,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電視劇都無法切中要害進行表現。這種看一知百的情節套路與精英化身份的設定,顯得看點衝突有餘,生活氣韻不足。有高原無高峰,很難出現讓觀眾感同身受又承載記憶的作品。

    家庭劇本是大有可為的一塊天地,它承擔著喚醒人對生活本身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思考。因此,創作者要更重視揭示生活本質,著力找尋大眾心理的“最大公約數”,以此為基礎去引領欣賞需求和審美品位,而不是在型別化思維下剪裁生活碎片,迎合個別群體的觀賞趣味。

    審美化處理,投射生活真實況味

    觀眾愛看的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院院長尹鴻曾這樣總結這類作品的風格:以對我們平時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司空見慣或者熟視無睹的細膩的發現和生動而富裕的表現來打動人,喚起人們對生活本身的記憶、關懷和對生活中人的理解與同情。

    經歷坎坷磨難的貧嘴張大民、《我愛我家》中三代人的柴米油鹽……曾幾何時,缺點與優點並存,牽絆瑣碎的煩惱,卻總能以堅韌意志、市井智慧糾結前行的小老百姓,曾是熒屏的絕對主角。

    這種小人物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為審美舉例過於接近,乍看之下,瑣屑和平凡或許是讓人乏味的。這型別的劇,看似樸實無華,實際上對於演技反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太端著,要演出鬆弛感和生活氣來,但是對於年輕演員來說,除開表演的難度,這類劇往往不是他們的首選。

    所以藝術加工就十分必要。只有經過劇本創作、演員表演、後期製作等一系列複雜流程之後,將這種日常生活抽象出來,不再平淡,人物情感複雜豐富,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才會獲得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效果。

    家庭劇,是一個不太適合拘泥型別化的題材品類。

    無可否認,在高速的市場化程序中,型別化生產是電視劇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面對行業內外的激烈競爭,型別化創作的確在細化市場、分眾接收、準確把握觀賞需求等方面有助於增強作品的傳播力,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電視劇專業水準的提升和題材分類的成熟。

    但家庭劇不像正劇對題材劇本有著苛責的要求,也不像古裝劇講究製作和流量。在素材方面,家庭劇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創新可能。如果被過強的物件性和目的性限制了生產,很容易令創作者成為籠鳥池魚,不僅遮蔽了原汁原味的人間煙火,也喪失了多元求變的美學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軍事指揮官總是衝在第一線,這是以軍勝利的主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