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

    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贖”的說法,認為只要信教,或者禮遇神靈、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贖,洗刷罪孽,得到善報。但是道教反而強調,入道之後,要更加為自己的惡念、惡行負責,因為在道教看來,修道合真,根本上而言,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不努力,任憑三清天尊法力再高,也無法讓一個自甘墮落的人攀升仙道。

    道教也並不把信教與否當成評判善惡的標準,無論你信教與否,信什麼教,與你本人的善惡都沒有關係,與你要承擔什麼樣的結果更沒有關係。因為“道”只遵循自然規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會因為你的尊敬和信奉就會對你有所偏愛,也不會因為你的不瞭解和不認同就對你產生憎恨。只要心存善念,多做善事,遵循自然規律,自然能夠得到福報。

    如果你心存惡念,無論怎麼燒香磕頭,也沒有用,如果做了壞事,早晚還是要遭到報應;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見到神仙,不去參拜又有何妨?

    燒香拜神,更為重要的是,要透過這個過程去修持我們的“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惡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純樸善良,不做惡事,不做虧心事;“口香”是指積累口德,不出口傷人,不口出狂言,口出髒話。

    02

    天雨大,不潤無根草;道法寬,要度有心人。

    道教崇尚“自然而然”,崇尚“無為”。天上的雨再大,沒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澤;道法再廣大,也只能等人有了念頭才能度化。也正因為這種強調“有心、機緣”的傳教觀念,所以古人才有了“道化賢良”的說法。

    其實,並非賢良知人才能聽聞正法,而是因為賢良之人正心誠意,心胸寬廣,所以擁有能夠接收正法的通道;至於為非作歹、心胸狹隘之輩,其實是自己把自己堵在了正法門外——正是《道德經》所言:“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03

    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聖賢有教,修身可以齊家。

    正所謂:“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道教認為,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是沒有任何感情的。你若遵從了道法,便能功成名就;反之則事事不如意。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只要你勤懇努力,遵從自然規律,必然獲得福報。

    道教還提倡“人道不修,天道遠矣”,在修身的同時,不能忘掉自己應該擔當的家庭和社會責任。不過反過來講,修好了自己的德行,家庭和睦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04

    利鎖名韁,籠絡許多好漢;晨鐘暮鼓,驚醒無限痴人。

    人的一生要經過許多關口,其中名利關是最為狹長和難過的,可謂“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遍觀歷史,審查當下,多少英雄好漢,痴男怨女,都敗在了過分的追名逐利上。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價值觀、利益觀、幸福觀都駐足於如何獲取更高的位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和更多的票子上,他們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與顯赫的砝碼是功、名、利、祿……

    莊子認為,絕棄名利的心思,絕棄策謀的智慧,絕棄智巧的作為,體會著無窮的大道,遊心於寂靜的境遇,承受著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誇耀,這也是達到空明心境的表現。

    要淡化名利,首先就必須悟透名利,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控制心內慾念;其次是把握捨得,做到這一點尤其難。如能真正淡化名利,不失為一種生存智慧,也不失為和諧人際關係、修身養性的美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補血最快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