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咚咚鏘一人走天涯

    我個人覺得兩個都必去才行,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不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蹟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簷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2003年9月29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100萬平方米的老城與老城景區“館園合一”。整個景區分為6個區域: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展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國內各大劇組在老城內成功的拍攝了《喬家大院》、《龍票》、《哥哥,你走西口》、《晉商》、《立秋》、《白銀谷》、《Phantom神針》、《李衛辭官》等10餘部影片。 常家莊園 山西榆次常家,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鹹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經之後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餘處房屋四千餘間,樓房五十餘幢,佔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樓廳臺閣,雕樑畫棟,精緻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牆八道堡門的環圍下,實現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歎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莊園。現已修復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佔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莊園風格,再現了昔日風采。

    與其他晉商家族不同,常家之所以能綿延200年長盛不衰,人才輩出,在於一直抱著“儒教傳家”的思想,在家道小康之後,就注重教育、興學育人。成為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遊走莊園,重新修復的建築處處瀰漫了豪賈的闊綽和儒商的氣度。每個堂院佈局舒展大方,尊卑有序,處處體現著儒家不可逾越的方正規矩。這裡有中國民居最大的家族祠堂、影壁;設計精巧的戲樓;飛簷斗拱的牌樓,牌樓兩側各有磚雕花牆。粗獷的山西民居揉捏了些許的嫵媚和秀麗。儼然間,自己能體味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和脫俗。最重要的是,墨香四溢的書院,終於將常家這個商賈世家轉變成為亦儒亦商的儒商大宗。以前常家家辦私塾多達17座,幾乎每支都有書房或書院。難能可貴的是,常家施行了一條“學而優則賈”的方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詩書、識禮義的家族人才。

    在常家尋覓瀚墨書香是一種享受,私家書院“石芸軒”,“聽雨軒法帖”,收集了唐到清中葉50多位書法家的作品;“石芸軒法貼”,有從夏禹到清宣統44個帝后的墨跡。

    常家莊園有北派最大的私家園林——靜園。而經常遊走於江南與大漠之間的主人,決定了靜園的風格融會了北方的質樸和南派的精緻。

    走近靜園,一灣清水、一座樓臺、一條條曲折連廊被綠藤環繞,數點小橋、亭榭點綴,正巧靜園的杏林杏花滿園,好一幅寫意的江南風景。心中感嘆“如此春色,園子肯定發生過黛玉和寶玉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