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有關專家曾在上世紀90年代預言:
確實,現在很多家庭都注重培養學習型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很多孩子無力承壓、人格缺陷等等問題,最終甚至釀成慘劇。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異常重要,而在這一點上,父母的作用遠遠遠遠大於老師。
那麼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引導教育呢?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格形成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對優越感和對成功的追求。
父母不要總是顯得高高在上,應學會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問題,要讓孩子在我們面前找到存在感、自我價值感。給孩子變現的機會,孩子內心就會很強大,要引導孩子尋求有益的優越感。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跟孩子主動示弱,孩子更有愛心和保護慾望。平時,我手機需要更新了,下載了,有個什麼不明白的,就會找女兒弄。每次弄完我都會進行各種正向引導。比如我會說:“女兒就是比我懂得多,看來這學沒白上,還是得多讀書才行啊。”
現在家庭裡很多都是4+2+1的模式。老人都比較有錢又有閒,因為孩子少,對隔代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利是老人有經驗,照顧得細緻入微。弊端是老人比較溺愛孩子,又給出錯誤的評價,或者過度管束孩子,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不同場合遇到各種“熊孩子”。“熊孩子”的天真活潑是天性,不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但是有的“熊孩子”卻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甚至以悲劇收場。原因是家庭教育錯誤改造使孩子性格扭曲,有的是過度提倡自由式教育,不干擾孩子天性所致。
孩子三四歲正處於探索期,他們只是出於好奇,想要了解世界。一般老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好好的加以引導。有的開始家長開始限制孩子的探索欲,凡是他們認為孩子不可以碰的、不可以做的都加以制止。孩子被壓抑後有兩種可能,一種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一種變得膽大妄為、逆反心理強。他們就會“胡作非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有求知探索慾望。
孩子如果在哪件事情上做得好,我們要具體說出哪裡做得好,給孩子正向引導。不要只誇孩子“你真棒”、“你太能幹了”等籠統的表揚。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比如焦慮、粘人、怕生、逆反等。孩子的情緒是受到父母和環境影響的。孩子在做錯了事情時,我們不要急於糾正,不要單一批評。要告訴孩子,你做的事情錯了,我不喜歡你做那樣的事情,但是我們是愛你的。這樣把人和事要分開。他就不認為我們不愛他了。
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對孩子的情緒處理的不好,孩子大了也會顯得固執和偏激。
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讓他們在成長中體驗自己,感受表達的快樂。
每個孩子內心都在尋找自己被認可感,確立自己的價值感。我們要透過傾聽和理解,表達對孩子的尊重,當他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想法和觀點是被重視的、是有有價值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引導他們從消極的情緒當中走出來。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後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
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有過特別都渴望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只是我們有些家長包辦代替得太多,阻礙了孩子塑造自己的能力。還記得孩子小時候想自己穿衣、吃飯、搶著給我們拿東西嗎?他們想做的時候,我們放手了嗎?他們給我們吃自己的東西,你習慣性接受了嗎?
如果我們不曾放手,不曾接受,孩子長大了,我們就不能抱怨孩子不能自食其力,不懂得感恩。如果我們對孩子百依百順、嬌縱寵愛,結果就是養出了白眼狼,養出了啃老族。
在家庭教育中,老人和年輕的父母要首先達成共識。多多學家庭教育理論和實操。多給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讓孩子多接觸外界事物,多交朋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尊重長輩、友愛他人、不自私自利。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一定是健康向上、活潑開朗的。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
聯合國有關專家曾在上世紀90年代預言:
“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確實,現在很多家庭都注重培養學習型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很多孩子無力承壓、人格缺陷等等問題,最終甚至釀成慘劇。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異常重要,而在這一點上,父母的作用遠遠遠遠大於老師。
那麼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引導教育呢?
1、積極肯定,正向引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格形成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對優越感和對成功的追求。
父母不要總是顯得高高在上,應學會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問題,要讓孩子在我們面前找到存在感、自我價值感。給孩子變現的機會,孩子內心就會很強大,要引導孩子尋求有益的優越感。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跟孩子主動示弱,孩子更有愛心和保護慾望。平時,我手機需要更新了,下載了,有個什麼不明白的,就會找女兒弄。每次弄完我都會進行各種正向引導。比如我會說:“女兒就是比我懂得多,看來這學沒白上,還是得多讀書才行啊。”
2、 改變教育方式現在家庭裡很多都是4+2+1的模式。老人都比較有錢又有閒,因為孩子少,對隔代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利是老人有經驗,照顧得細緻入微。弊端是老人比較溺愛孩子,又給出錯誤的評價,或者過度管束孩子,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不同場合遇到各種“熊孩子”。“熊孩子”的天真活潑是天性,不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但是有的“熊孩子”卻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甚至以悲劇收場。原因是家庭教育錯誤改造使孩子性格扭曲,有的是過度提倡自由式教育,不干擾孩子天性所致。
孩子三四歲正處於探索期,他們只是出於好奇,想要了解世界。一般老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好好的加以引導。有的開始家長開始限制孩子的探索欲,凡是他們認為孩子不可以碰的、不可以做的都加以制止。孩子被壓抑後有兩種可能,一種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一種變得膽大妄為、逆反心理強。他們就會“胡作非為”。
3、要多鼓勵,少表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有求知探索慾望。
孩子如果在哪件事情上做得好,我們要具體說出哪裡做得好,給孩子正向引導。不要只誇孩子“你真棒”、“你太能幹了”等籠統的表揚。
4、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比如焦慮、粘人、怕生、逆反等。孩子的情緒是受到父母和環境影響的。孩子在做錯了事情時,我們不要急於糾正,不要單一批評。要告訴孩子,你做的事情錯了,我不喜歡你做那樣的事情,但是我們是愛你的。這樣把人和事要分開。他就不認為我們不愛他了。
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對孩子的情緒處理的不好,孩子大了也會顯得固執和偏激。
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允許孩子表達情緒,讓他們在成長中體驗自己,感受表達的快樂。
每個孩子內心都在尋找自己被認可感,確立自己的價值感。我們要透過傾聽和理解,表達對孩子的尊重,當他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想法和觀點是被重視的、是有有價值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引導他們從消極的情緒當中走出來。
5、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後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
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有過特別都渴望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只是我們有些家長包辦代替得太多,阻礙了孩子塑造自己的能力。還記得孩子小時候想自己穿衣、吃飯、搶著給我們拿東西嗎?他們想做的時候,我們放手了嗎?他們給我們吃自己的東西,你習慣性接受了嗎?
如果我們不曾放手,不曾接受,孩子長大了,我們就不能抱怨孩子不能自食其力,不懂得感恩。如果我們對孩子百依百順、嬌縱寵愛,結果就是養出了白眼狼,養出了啃老族。
在家庭教育中,老人和年輕的父母要首先達成共識。多多學家庭教育理論和實操。多給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教育,讓孩子多接觸外界事物,多交朋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尊重長輩、友愛他人、不自私自利。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一定是健康向上、活潑開朗的。
以上
天才發動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