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區域拒止
-
2 # 中外艦聞
為什麼戰鬥機不安裝坦克上的主動防禦系統?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理清楚坦克上所使用的主動防禦系統這個概念。因為嚴格的來講,坦克上的主動防禦系統按殺傷體制主要分為軟干擾與硬殺傷兩大類。
其中軟干擾主動防禦系統主要以光電手段如紅外欺騙干擾與鐳射壓制干擾為主,典型的代表產品為俄羅斯的“窗簾”紅外干擾機與中國99系列主戰坦克上所裝備的鐳射壓制系統,其針對的作戰物件只能為各類依靠光電導引頭或使用光電測角制導的反坦克武器。
(99系列主戰坦克上所裝備的鐳射壓制系統就是屬於典型的軟殺傷主動防禦)
而硬殺傷主動防禦系統則是透過發射攔截彈藥(拋射攔截彈丸或發射攔截火箭)硬殺傷來摧毀來襲彈藥的防禦手段,典型代表產品為以色列的“戰利品”、俄羅斯的“競技場”以及中國的GL-5型等主動防禦系統,這類硬殺傷的主動防禦系統對各類制導手段的反坦克武器都有著比較好的攔截效果。
(GL-5型主動防禦系統,但是這種靠彈藥的硬殺傷攔截攔截方式並不適用於飛行器上裝備。)
而對於戰鬥機或者說飛行器而言,想要裝備如GL-5型這類靠彈藥硬殺傷攔截的主動防禦系統明顯是不現實的。而其所面對的主要威脅是各類雷達制導與光學制導的防空或空空導彈,針對前者,可以利用有源電子干擾等主動手段加以反制。但是如果針對光學制導武器,戰鬥機也能像坦克那樣裝備對各類光電裝置與導引頭進行壓制/致盲的軟干擾式主動防禦系統嗎?
(裝備在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上的AAQ-24光電干擾機對光電裝置的干擾/致盲效果非常的明顯)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有實際運用的例子。
我們先不提在各類相比戰鬥機而言機動效能較差的攻擊機、直升機、運輸機、要員專機,甚至民用客機上所裝備的各類光電干擾防禦系統。就戰鬥機而言,在面對如今透過“紅外焦平面成像”、向量推進等先進技術加成的格鬥彈時,光靠自身的機動能力配合紅外干擾彈想要擺脫這類導彈的鎖定與攻擊無疑是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AIM-9X這種先進的格鬥彈對於現代戰機的威脅巨大,而主動防禦系統或許可以有效的應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也開始在戰鬥機嘗試裝備類似坦克上使用的主動防禦系統對來襲的紅外格鬥彈的導引頭進行干擾,以減少這類導彈對戰鬥機的威脅。
在戰鬥機上裝備主動防禦技術方面走在前面的無疑是美華人,早在1962年,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首款機載AAQ-4型紅外干擾系統(IRCM)在F-4戰鬥機進行測試,併成功干擾了“響尾蛇”紅外製導格鬥彈。
而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蘇-57及其裝備的101-KS-O型定向紅外干擾系統(DIRCM)。該機在機頭下方和機背各安裝了一個紅外干擾轉塔。
(俄羅斯蘇-57戰鬥機上所裝備的101-KS-O型“防禦”機載主動防禦系統。)
這種定向紅外/鐳射干擾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干擾轉塔直接使用鐳射直接照射來襲導彈的紅外導引頭,發射的鐳射能量能使導彈的紅外導引頭的電路過載、達到對其的炫目/致盲效果,進而使其無法鎖定目標而脫鎖,且由於能量更為集中,對紅外焦平面成像的先進格鬥彈也有很好的干擾效果。
(定向紅外/鐳射干擾系統的典型工作流程)
而對於未來的戰鬥機而言,將會進一步強化機載主動防禦系統的功能與實用性,而這其中鐳射定向能硬殺傷武器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隨著各類模組化鐳射器的能量轉換效率的提升所帶來的鐳射硬殺傷武器的小型化與節能化,使其能在戰鬥機上使用和部署並非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從前幾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展示的在F-35上裝備這類光纖鐳射武器用於自衛防禦與殺傷敵人的概念中也能看出這類技術在未來的一些發展脈絡。
(洛馬在其宣傳片中展示的使用鐳射武器干擾/摧毀來襲導彈目標的F-35)
回覆列表
在解釋之前,先科普一下主動防禦系統。事實上,主動防禦系統並不是陸軍坦克的專利,海軍戰艦上也多安裝如“卡什坦”,“守門員”等近防主動系統,而陸軍航空兵的直升機,甚至也可以安裝,如以色列針對RPG對空威脅而研發的Fliker直升機主動防護系統。簡而言之,主動防禦系統是指透過主動出擊拒止攻擊物而實現保護我方武裝的防禦裝備。
(中國96式坦克所裝備的GL5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工作瞬間)
而戰鬥機不安裝主動防禦系統的首要原因是空軍戰術上的要求。現代戰爭中,作為爭奪戰區制空權的主要機種力量,戰鬥機強調火力,速度和航程,探測能力,相應對照了戰鬥機的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雷達系統。為了完成奪取和保護制空權的主要任務,在戰鬥機有限推力的限制下,設計時自然必須儘可能得空出更多的空間和質量用以安裝更強力的火控搜尋雷達,更先進更多的對空導彈,以及更強的發動機。
(對於J20等五代戰機而言,戰機空間乃至質量更加重要,其不僅影響戰鬥效能,更影響其隱身效能)
另外一方面原因是,現代戰爭中,戰鬥機沒有安裝主動防禦裝備的現實需要。面對精確制導武器的攻擊,戰鬥機可首先透過電子干擾,實在不行也可以進行機動規避,雖然這很考驗飛行員的技術,但實戰證明,在一定高度上,使用過載40G以上的格鬥彈對頭攻擊,也容易被過載7到8G的飛機擺脫。與其犧牲機動性搞一個性能不明的主動防禦系統,不如裝備更好的雷達電子裝置和過載裝置,這樣更能提高戰鬥機的生還機會。
(美戰機在演習中,發射干擾彈並機動規避導彈瞬間)
最後原因便是技術上的不成熟,當前軍機主動防空有兩種思路,一是導彈,二是鐳射。前者,以俄羅斯“天網”多功能防護系統為例,其有三大難點:確定導彈方向,攔截網承受力要強,時刻要把握好。雖然實驗成功,但價效比太低。而鐳射,以當前技術水平難以實現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