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十一的話
-
2 # 龍戰於野888
800裡秦川塵土飛揚,3000萬秦人齊吼秦腔。
秦腔是黃土地上的文化之根,秦腔又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鼻祖,它歷經千年的滄桑,造就了藝壇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戲曲文化。
秦腔是起源於中國古代陝甘地區的一種民間歌舞,它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以及周邊生長壯大起來的,它是中國最悠久的戲曲表現形式。因為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關中地區就長期以來被秦佔據並在此基礎統一了天下,關中地區長期以來被稱為秦,所以秦腔也因此而得名。
正如中國的戲曲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秦腔的產生也非常的早,但其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宋代時期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成型時期,到了元代中國的戲曲藝術了已達到了完備,而此時秦腔也實現了自己的昇華。
到了清代的時候,秦腔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為了給乾隆皇帝慶祝80大壽,全國各地的戲曲藝術班子都進入了北京城,秦腔也不例外。正是在徽劇、秦腔、漢調等一系列地方曲種的基礎上,逐漸融合形成了國粹京劇。
民國初年以寫有三滴血為代表的範紫東等人籌建了西安易俗社。對秦腔的劇目唱腔,表演形式,舞臺設計等等都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從而使得秦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陝西的秦腔工作者把秦腔這種表演形式融入到革命生活當去,塑造了一系列工農兵的英雄形象,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凝聚人心,為啟迪人心做出了一系列的貢獻。
今天科技發展,人們的欣賞水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秦腔藝術也正在新時代的要求下不斷的推陳出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這也是秦腔藝術自身想要獲得永恆的前提條件。
-
3 # 神諞秦腔
關於秦腔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爭論很大,有陝西說、甘肅說、山陝梆子說等等,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於戲曲在萌芽發展的過程中,地位非常底下,缺少官方的記載,因此上很難有個定論,但是不管哪一種學說,都從正面和側面反應出了秦腔在歷史沿革上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影響力。
秦腔的起源應該放在中國戲曲整個歷史程序的大格局下來探討,這個大格局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上各個地區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發展相輔相成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影響力深遠的有機組成。中國戲曲的萌芽始於史前文明的圖騰崇拜和遠古祭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結合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經過漢朝的東海黃公的演義,唐代參軍戲的盛行,宋代勾欄瓦舍的繁榮,元代戲曲的大發展,最終在明代,秦腔結合黃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各種先進文化的表現形態,最終行程了一個以腔體結構為代表的劇種。自古以來,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域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個狹長地域,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碰撞,加上本身漢文化的興盛和繁榮,為秦腔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優秀基因。秦腔最初的不是代表一個具體的劇種,把當時流行於秦地這個廣義上都地域的劇種都被稱之為秦腔,即就是這個廣泛地域的戲曲劇種和表現形式被稱之為秦人之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論是當時甘肅的“琴腔”、還是陝西的所謂五路秦腔都可稱之為秦腔。這個時期的秦腔是泛指,它並不是一種特指。秦腔真正的成熟,能有今天的面貌,應該是在明代中期開始,在經過了各路秦腔不斷的碰撞融合,在經歷了中國戲曲史上最有名的“花雅之爭”後,真正的秦腔才從各路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戲曲梆子腔的創造者,而且對其他劇種的影響力深遠。秦腔的萌芽發展和壯大,印證了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最初單一的陝甘民間小曲小調,到後來漢唐宋元的不斷融合發展,再到明代各路秦腔的興盛,最後行程獨立的劇種和腔體結構,就足以說明這個道理。秦腔在本身對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其創造的梆子腔體系,同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影響和推動著中國戲曲歷史的發展和繁榮,展現出了其具有領袖意義的藝術特色,對中國戲曲劇種尤其是梆子腔體系的壯大,其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秦腔本身發展的軌跡和對其他地區劇種的形成和完善來看,如果沒有秦腔,中國的很對劇種尤其是梆子腔體系的劇種的繁榮,將不會呈現出如此的百花齊放的局面,或者至少這個過程會推遲很長的一段時間。今天的中國戲曲界,大到國劇京劇,再到各個地區地方戲的繁榮,或多或少的都少不了秦腔的身影,少不了秦腔的影響力,可以說秦腔對中國戲曲的繁榮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目前所存世的三百六十多個劇種所無法比擬的,是獨一無二的。
回覆列表
秦腔是中國比較古老的聲腔劇種之一。主要流行在大西北 的陝、甘、寧、青、新疆五省(區)。有謂:早在明萬曆年間抄本《缽中蓮》傳奇中即已有了“西秦腔二犯”之記述,但那依稀似為一種調門 和唱法(因為它是標在唱段上)的提不,而非“劇種”的標誌。
那之後的流行中才又有了梆子腔、亂彈、桄桄子等名稱的出現。 所以儘管數百年來對秦腔的起源和形成有著多種看法(如先秦說、唐代說、 宋元說等),但均缺乏史料的佐證。什麼“夫擊翁叩缶,彈箏搏髀, 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等記載,只能是一種帶有地域特色的音樂風格的表述,卻不等於聲腔劇種。
它距離一種戲曲唱腔 體制的出現還有非常遙遠的一段路程呢!因此在上世紀編纂《戲曲 志》時,編纂者依據確鑿的史料梳理研究,並進行客觀的記敘,仍舊只能把其起源和形成的時間定為“明末清初”。 當然,秦腔對中國 戲曲特別是梆子腔、皮黃腔的影響是巨大的。
不僅在本省有東、西、 南、北、中五路之分,即對大河上下的整個梆子腔劇種族群,在板式、劇目、行腔、樂器等方面的浸潤之深,也是為治戲曲史者所公認的。 俗諒有云“站在潼關頭,三省梆子響”“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 萬老陝齊吼秦腔”等,正可看出其與西北民眾的感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