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汽車界的搬磚工
-
2 # 侯波
這個問題的範圍實在是太寬了。生產一臺車的概念太過於籠統,是小改款、中期改款、大改款,還是全新研發的一臺車,研發是正向研發還是逆向研發,甚至是山寨仿製,是通用平臺衍生開發出來的產品,還是專用平臺產品,車對應於以上不同的範疇,成本就是各種各樣,利潤率也就不同。
總的來說,以中國市場為例,正規制造車廠市售的汽車產品按照標籤售價60%-70%就到了財務成本核算的邊緣,極少廠家的部分產品能夠下探到55%甚至50%(多半會出現虧損)。利潤=售價-成本,售價主要看市場成交均價,這裡的利潤是毛利潤,不包含其它金融附加值、貸款收益等。其實,單純賣車已經沒有多少利益可賺,這個市場已經純粹是買方市場,大部分車企寧肯微利賣車、平價甚至略微虧本賣車的背後,更多的利潤來自於售後服務,零配件銷售、保險返利、常規維護保養服務。汽車整個使用週期內,購車支出只佔25%,屬於一次性大額支出;維修保養的支出才是大頭,也是車企的利潤的重要來源。這就是為什麼車企要拼命跑量的原因。
說來奇怪,很多人在買東西時,都想知道賣家賺了自己多少錢,買車也是如此。車子,作為家庭中僅次於房子的重大開銷,自然會有很多人關心。我們花大價錢買車,總覺得被廠商佔了不少便宜,那麼廠商到底從咱們身上擼走多少呢,你知道嗎?
無商不奸,辦企業不是做慈善,追求利益是他們存在的意義,車企也是如此。眼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各大廠商都在鼓吹讓利消費者,但企業又一定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他們中到底有哪些真正讓利給我們,哪些又在背後偷偷數錢,今天我們就用資料來說話。
2018年度國內部分汽車製造商的利潤情況(注:由於部分車企沒有公佈,所以只呈現已公佈詳情的車企資料)
1、單車利潤最高的品牌:北京賓士
去年,戴姆勒集團以高達5228美元(約合人民幣3.61萬元人民幣)的單車利潤,冠絕全球主要汽車廠商。而具體到中國市場,北京賓士的單車利潤更是達到了4.14萬元,換言之就是,賓士賣一臺車賺4萬。
事實上,對於BBA這樣的一線豪華品牌,由於品牌溢價高,加上豐富的選(qiang)裝(jia)精品等途徑可獲利,整體利潤水平比一般合資品牌及中國產品牌高,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賓士旗下還有多款車型月銷破萬(C級(引數|圖片)、E級(引數|圖片)、GLC(引數|圖片)等)。
翻看北汽的年報,北京賓士的營收佔整個北汽的89%;淨利潤方面,北汽2018年全年的淨利潤為44.3億元,而北京賓士的淨利潤為200.77億元。從這個角度看,北京賓士雖然單車利潤超過4萬塊,但也算是反哺北汽自主了,一點都不黑,相反有條件還可以再提提價、降降成本。反正有三叉星徽在,就有人排隊來買單,曲線支援民族工業,何樂而不為?
2、悶聲發財的“老三”:長安馬自達
合資品牌裡面,長安馬自達可以力壓群雄,以1.52萬元的單車利潤緊隨北京賓士和華晨寶馬其後,坐穩“老三”的位置,著實讓人驚訝。特別是當看到兄弟廠——一汽馬自達的單車利潤僅為0.26萬元的時候,由衷感到欽佩。
據瞭解,長安馬自達從2016年開始對非生產採購專案縮減成本,以提高單車利潤,收效顯著,單車利潤2年間提高了27%。賺錢了,也就捨得給弟兄們發錢了,前段時間看到網上有人發汽車廠商研發崗的薪水報告,長安馬自達絕對算得上“敞亮”的評價。
不過,馬自達面臨的問題也很突出,一方面,其16.62萬輛的年銷量是前十中最少的;另一方面,它在國內推行的不降價政策正在逐漸成為品牌的發展阻礙,截至今年5月,銷量下跌已經持續整整13個月,照這樣下去,“悶聲發財”的日子還會長久嗎?依我看,不樂觀。
3、單車利潤較高的自主品牌:吉利和長城
在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車的單車利潤位居榜首,和2017年基本持平,為8400元左右,吉利汽車在2018年雖然沒有達成銷量目標,但是整體銷量依然非常優秀,不過進入2019年,吉利汽車銷量大幅度下滑,前五個月僅完成全年銷量目標的37%,後面需要加把勁了。
長城汽車踩線進入前十,單車利潤也有5000元左右,進入2019年,中國車市銷量下滑嚴重,長城汽車的整體雖然也有起伏,但是同比之下,變化並不大,難能可貴。
4、轉型艱難的“神車”: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擁有大家熟知的兩大“神車”——五菱和寶駿。先說五菱,首款SUV宏光S3(引數|圖片)顯然是“玩脫了”,市場表現極差,大多銷量依舊是在“老本行”MPV上;而寶駿的SUV寶駿510(引數|圖片),此前長期維持在銷量榜前三,如今已然滑落到4000輛/月的水平。重要的是,這兩家的車型素以廉價親民著稱,因此利潤空間少之又少,加上銷量持續縮水,自然賺不到多少錢。
5、單車利潤為負的品牌:長安PSA、DENZA等
看完賣車賺錢的,再來看“賠錢貨”。從江淮汽車開始,包括長安福特、神龍汽車、一汽奔騰、福田汽車、海馬汽車、長安鈴木、一汽海馬、長安PSA、DENZA等在內都屬於“賣車虧錢”的狀態。
對於長安PSA和DENZA這兩家墊底的車企,真可謂“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前者代表著法系車的最高製造水準,後者則背靠賓士和比亞迪兩個有錢爸爸,含著金鑰匙出生。但它們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淪落到連年虧損的地步。究其原因,恐怕還是缺乏對中國市場的調查瞭解和深刻認知吧(質量、產品力、宣傳手段都有太多不足)。
總結
當然,車企每賣一臺車賺了我們多少錢,並不能體現車企是否厚道,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對於消費者來說,類似單車利潤這樣的資料,瞭解一下就好,沒有必要將其作為購車的標準。畢竟,只要是我們看中並買回家的車,無所謂車企賺走多少錢,都是我們的心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