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巖峰
-
2 # 堅少莞事
疍民——江海上漂泊的詩意靈魂
疍民,是對在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及水上運輸,並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的稱呼。在中國的歷史上,疍民是個特殊的群體,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他們是古越族的後代。因為常年漂泊海上,他們又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在解放初期民族甄別時,他們差點兒成了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
部分人類學家認為,疍民屬於漢族,是中國一個獨特的民系,類似客家人。和客家人一樣,他們漂泊、遷徙、避世。不過,客家人躲進深山老林,而他們隱身於汪洋大海。客家人族群龐大、負重歷史,而他們更多的是淡泊、輕鬆、知天命。
疍又稱但戶、蛋家、疍民。在廣東地區,疍家還有“白水郎”等別稱,今天東莞市沙田鎮的居民多為其後裔。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頭行。”逐漸,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他們信仰佛教,更信奉龍皇,每逢初一、十五都給它上香,且必備豬、羊奠祀,讓神明保佑他們安全幸福。他們喜唱“鹹水歌”,出海打魚時唱,織網聊天時唱,親友相聚時更是唱出滿天星斗,極富情調。他們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獨的靈魂。
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視察了疍民的海上漁村,曾經撥款給疍民在岸上蓋瓦房讓他們遷居。但素來以船為家的他們,上岸居住一年多後又悄悄回到“疍家棚”。
人們很難理解疍民這種對海的依戀和寄託。據說他們是因為離不開大海母親的搖籃和浪濤聲聲的陪伴,在經歷了許多個失眠之夜後,最終不得不回到飄泊於潮海浪尖的船上。或許,疍民從以舟楫為生的那一天開始,漂泊就成了他們註定的命運。
百年變遷傳唱沙田疍家文化
多年前的東莞沙田,沒有田,也沒有地,荒蕪的灘塗上,只有一條條縱橫交錯,數不盡的河涌河道。就在這緩緩的流水間,無數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流浪者在此漂泊,他們就是疍民。疍民一般居住在通稱為“大沙田”的珠江口岸兩邊。
據東莞市沙田鎮的老人介紹,該鎮的疍民都是從四方流浪過來的,彼此互不認識。他們既無法形成部落,也不能團結在一起,因此被人欺負也只能默然接受。疍民常常在東莞市厚街、中堂等附近地區流浪,每次將要安居時,都會被當地人驅趕。在岸上生活艱難,疍民只好以海為家,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
疍民來到沙田後,長期在船上生活。灶一般放船頭,做飯的工具是瓦鍋,只有少數人較富裕的人能用上鐵鍋。當時,他們吃不上米飯,只能吃自己打撈上來的魚蝦。這時候的疍民基本不上岸的,偶爾上岸就用魚蝦換一些油鹽和生活用具。疍民當時捕魚的網是用麻做成的,遇到水就會粘到一起,因此每次打完魚後,都要把網曬起來,不然就會腐爛。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後來,打漁逐漸滿足不了疍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了。於是,疍民開始向岸上悄悄發展,演變成為一個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兩棲疍民”。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沙田疍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國家把在沙田地區的疍家人都給停留下來,建立人民公社,原先在那裡的疍民,就不再四處漂泊。
定居陸地後,勤勞的疍民種植了大片莞草,並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間隔式種草的新方法。大片莞草被收割後,再長出來的莞草就會越來越矮小,不能編織出漂亮的草蓆。疍民卻想到了辦法,把莞草地用鍬挖成50X50cm大小的土塊,然後翻轉過來,從中縫隙長出來的莞草就可恢復以前的高度了。試想一下,把整塊莞草地用草鍬挖成磚頭大小的土塊,還要翻過來,這需要多大的體力和毅力?
領略濃厚疍家鄉土風情
疍家數百年的歷史為世界留下了詩意的疍家文化和濃厚鄉土風情。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職業條件,疍家人無論在性格、語言、服飾、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成一體。燈塔、帆船、小橋流水、漁歌晚唱,就是疍家風情的標誌。
疍民勤勞善良、對生活充滿熱愛,所以疍家的服飾非常的漂亮,一針一線都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的服裝類似藏族服飾,但兩肩的刺繡比藏服華麗精緻得多。
疍民婦女有專門的短褲,長度只到膝蓋上端,以藍色或灰色為主,顯得質樸而純美。褲子後部往外翹,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魚時弄溼褲子。婦女們還常常在褲子上繫著銀腰帶,腰帶上鑲嵌著美麗的圖案,但其作用主要不是裝飾,而是避免海上潮溼的空氣侵入腰部,引起風溼。銀腰帶的設計恰好避免了這一點,非常美觀且實用。
由於文化和歷史差異,疍家的婚禮也和陸地上的有所不同。在疍家婚禮結束前,新嫁娘的雙腳始終不能著地,一定要由人背上船,船會一直開到婆家。
過去,疍民聚居的沙田處處有歌,人人能歌。街上,田裡,漁船中,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唱歌。每當夜幕降臨,月亮映照著河面,歌手們就三五成群聚在河的兩岸,相互對歌,看到什麼就唱什麼,想到什麼就唱什麼,合轍押韻,是最原生態的Teana之音。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多少回憶最終將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現代化的洪流逐漸把疍家文化淹沒,千百年來的漁歌晚唱將不復存在。不管是期待還是留戀,沙田的明天將大不一樣。不變的是由疍民圍成的這片土地,它默默的注視著人間的悲喜和城市變遷。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孕育著燦爛的未來。
疍家人的婚禮
回覆列表
疍家在廣東海南一帶沿海船上生活的居民,他們沒有農耕定居。是人類在進化遷移過程的一種。人類農耕文化,遊牧文化,漁獵文化三大分支。當清朝把最後的遊牧文化收編,建立新的疆域,簡稱新疆。就宣告遊牧文化的終結。但漁獵文化在中國一些地方還存在。比如中國第56個民族的基諾族,還有保留著一些打獵的習俗。感興趣可以去雲南西雙版納基諾山寨看一下,山上的冬瓜豬肉,絕對與眾不同。同樣,以打漁為生,在船上定居生活的疍家,也可以去海南的猴島去看一下,疍家的漁宴那是相當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