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山廬
-
2 # 花椒云云
上已節是三月初三,在廣西,今天也於歌圩節,今天的廣西的壯族兒女在這一天載歌載舞,歡慶節目。
歌圩節,意思是到垌外,到田間唱歌。也是紀會劉三姐的“歌仙會”。2006年,“壯族歌圩”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人竹竿舞也是“壯族三月三”一項特色的民俗活動。
-
3 # 青年史學家
“上巳節”至遲在周代已經出現。《詩經·鄭風·溱洧(zhēn wěi)》就是一首描寫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fú xì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活動的詩歌。
先秦秦漢時,以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舉行上巳節,《漢書·禮儀志》記載,三月的上巳日,無論是官還是民,都到水邊沐浴潔淨,當事人稱此為洗濯祓(fú)除,可以把陳年垢病都洗去。
魏晉時改為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有踏青、祓禊(fú xì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shāng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等內容。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友人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王羲之揮毫作序,成就了書文俱佳、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xì)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三月”條載,唐朝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行祓禊之禮。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是三月初八日,是上巳節令。
明初,朱元璋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金陵城內的民眾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南京城外的牛首山上,到處是彩幄翠帳,人流如潮。
-
4 # 考古班二愣子
上巳節起源於漢代。傳說漢代平源人徐肇在三月初連生兩女,而在三日之內兩女均夭折,人們認為一定是沾上了邪惡汙穢的東西,於是爭相到水邊洗濯 洗掉使人倒黴的邪惡的東西。
後來每年三月初三,人們便相約來到河流或者小溪旁邊戲水洗滌,此外還有一種流觴曲水的玩法,將酒杯乘酒放在上游,讓酒杯順流而下,人們在下游取酒杯飲酒。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這種活動上留下來的。
《荊楚歲時記》記載了人們流觴曲水的活動: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只歡。唐代杜甫《麗人行》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載了唐代才子佳人於上巳節戲水的盛況。另一說為上巳節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普遍流行,在漢代以前,上巳節定在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定為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
《周禮·春宮·女巫》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上巳的風俗最早可能起源於周朝。鄭玄對它的註解曰:“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這是最早直接記錄上巳的文獻記載。上巳節點風俗習慣有:
1、祭祀高禖。高禖掌管嫁娶和生育的神。
2、祭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道教大神。
3、祓禊、修禊或者沐浴,在河邊把身體清洗乾淨,去除汙穢邪惡的東西。
4、流觴曲水:就是前面到過的把酒杯乘酒放在水裡順流而下。
5、春遊踏青:一大批青年男女在這個時候出遊踏青,看到順眼的就可以談情說愛了,現在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類似的風俗。
-
5 # 老禮兒民俗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在古時是漢族一個大規模的民俗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有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拔除,去宿詬疢(病),為大絜。
也就是說在這一天無論當官的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會全家出動結伴去水邊沐浴,洗掉身上的汙垢黴運不祥等等而達到不生病的一種儀式。
用我們現在的科學去解釋“上巳節”這種傳統習俗的形成的原因的話,我認為是在三月這個季節,正好是陰氣(寒涼)還沒有全部褪去,陽氣正要摩拳擦掌地躍躍欲試,所以氣溫不穩,人們容易患病,所以應該去水邊洗滌一番而達到衛生保健的一個方式。
《風俗通義•祀典•禊》有記載:“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繼而形成了“上巳節”去水邊“祓禊”一種風俗。
之後的上巳節在人們的廣泛流傳下又添加了曲水流觴、踏青等節目。舉世聞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這一天邀請親朋好友、高政軍官等12位文人雅士在蘭亭清溪兩旁舉行修禊祭祀儀式結束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後創作,文人雅士們自此也在這一天添加了“曲水流觴”這樣的雅俗。
上巳節流傳到今日,在漢族知道的人已然不多,只是因為天氣好演變成了出遊踏青,看廟會的活動,不知道有一天這樣的傳統民俗會不會逐漸消失……
-
6 # 吳鉤的鉤沉
今天是農曆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所以來回答一個關於上巳節的問題。上巳的起源很早,相傳在商代便有上巳節,據《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意思是說,三月初三這一天,先民要在河邊沐浴,潔身辟邪,有巫師主持儀式。
隨著中國社會的人文化,以及衛生條件的改善,上巳節在河邊沐浴以及辟邪的儀式已經淡化,從魏晉時期開始,上巳的習俗又演化成在水邊遊春飲酒,名士們水宴飲,這就是著名 “曲水流觴”。杜甫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述便是當時的上巳節風俗。
但在宋代,上巳節又慢慢消失了。人們不過上巳節了。這又是為什麼?有人說,是因為“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這麼說屬於百分之一百的胡扯。上巳節在宋代的消失,是因為它與清明節融合了。清明時節正是萬物滋長、生命萌動的好時節,所以,宋人也習慣在清明時節出遊踏青,不負春光。陸游有一首《春遊》詩,寫的正是宋時紹興市民遊鏡湖的盛況:“鏡湖春遊甲吳越,鶯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聲不絕,不待清明寒食節。”宋朝人習慣在清明時節出遊宴樂,等於是將上巳節的民俗挪到了清明節,如此一來,上巳節便顯得有些多餘了,於是漸漸的,上巳節便在宋代衰落下去,沒有人再過上巳節。
回覆列表
《動物世界》: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開始交配的日子。
上巳節的內涵不同視角有不同的解讀,簡單講講哈。
從節日時間來看,“上巳節”這一名稱與古代曆法系統相關: 傳說在早期曆法中,上巳之“巳日”是以干支記日曆法中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此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在夏曆中並非固定之日。“上巳節”於周代之說,是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 其中三月辰月,《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從辰。”另外,巳日一共有五個: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季春三月,辰為建,巳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古人謂病癒為已亦此意也。
從字面意思來看,“巳”有以下幾種含義: (1)祓除。《日知錄》曰:“季春之月,辰為建,巳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古人謂病癒為巳,亦其意也。" (2)福祉。《風俗通義》卷八“祀典”曰:“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3)子嗣。《說文》九上釋“包”曰:“包,妊也。 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 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為夫婦,裹衽於巳,巳為子。” (4)萬物見。《說文解字》: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凡巳之屬皆從巳。 (5)《玉篇》曰:“巳,嗣也”。陽氣盡。《史記·律書》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6)《日知錄集釋》,古巳午之巳,亦謂如已矣之已。《漢律曆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史記》,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鄭玄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明年歲在巳。” 從節日習俗的角度也簡單看看: 上巳臨水祓禊,背後的原因就有自然崇拜之水信仰:水既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 《郭店楚簡 ·太一生水》即稱:“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溼燥。溼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 故歲者溼燥之所生也。溼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 遠古先民對水的敬意蘊含著對 “萬物有靈”信仰的推崇。水既能賜福亦能作祟, “立水涯”除了是對水的敬以外,也是一種人對水的祈願,人們在水邊虔誠祭祀,水自然會將這些資訊傳達到天上。南宋 馬遠 《水圖》 此外,修禊還有祈子的效果。《周禮 ·地官 ·襟氏》雲:“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鄭玄注:“重天時,權許之也。”“令會男女”、“奔者不禁 ”的無媒婚與周代宗法社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制度是悖逆的。然而農業社會的生活與季節有重要的聯絡,先民也知悉陽春三月,萬物萌生,是最適合祈求子嗣的時節,因此在仲春之月祭祀高禖神。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口繁衍的需求看,這一儀式是可以理解的。上古即有浴水孕子的信仰。例如《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山海經 ·海外西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 由此可見,上巳日祓禊立於水邊之俗 ,除了有敬水祈願的意義 ,也有代表祖先們重視繁衍傳承的深層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