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的時候,每次在學校犯了錯誤,老師都會說:
“如果你屢教不改,我就找家長。”
只要這話一出,孩子一般都會收斂一些。
可是如今,很多孩子把家長的話就當是空氣,於是很多家長只能這樣“嚇唬”孩子:
“你要不聽我的,我就告訴你們張老師!”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可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上,這話怎麼看都有些格格不入,但卻越來越廣泛的變成了事實。
老師們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而家長又是如何失去了孩子們心中的威信?這事,我們還真得慢慢論。
按時上下學不允許遲到、尊敬師長、教室內不可大聲喧譁、同學間不許打架,類似的規矩很多。
有了這些校規校紀做支撐,老師管理起學生也有章可循掌控局面,基本上一切都可以管控的井井有條。
但是反觀絕大多數家庭,有明確的規矩存在嗎?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不能吧唧嘴,頂撞家長要捱揍,emmm...這些和學校的規章制度比起來,未免太不嚴謹了吧。
很多家長會自我辯解,孩子還在成長,現在都說素質教育,在學校孩子已經很受約束,在家裡就不給孩子那麼多條條框框限制孩子了,家庭氛圍搞得那麼嚴肅,孩子一點都不放鬆,會對父母產生矛盾的。
看,一切合情合理,家的氛圍不就該這樣嗎?
家庭和諧氛圍很重要,但是不代表在家裡就可以沒有規矩,一本關於孩子童年的書中提到了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感覺:
孩子從出生一直持續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所以,家長們要先改變一個固有觀念——約束不等於束縛,孩子需要合理的規則。
既然有了規矩,那麼遵歸和逾矩也會得到相應的獎懲,學校就是這樣做的。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有小紅花做鼓勵,小紅花得的多了還能變成大紅花,這種紅花獎勵的不在於貼紙蓋戳,而在於昭告全班乃至全園,你是最棒的!這份獎勵可以讓孩子小小的價值感得到大大的滿足。
而且得到小紅花的條件,是早就設定好的,只要達到了標準,老師和學校一定會進行兌現。
再看看我們的家長是如何做的呢,有些家長經常會輕易許諾,但不兌現。
“寫完作業就讓你玩電腦——再做幾道題鞏固一下電腦等下再玩。”
“這次考雙百就帶你去歡樂谷——歡樂谷人太多了,附近公園逛逛吧。”
“考上好大學,iPad、電腦、X-Box、單反想要啥給你啥——就電腦有點用,你可別給我只用來玩遊戲。”
其實有些事是不需要獎勵刺激的,比如一些日常性的事情,家長一旦也獎勵,會讓孩子對獎勵不再有期待感。而有些承諾做了但不兌現,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就會一點點被蠶食。
懲罰也是一樣,在學校孩子如果犯了錯誤,會有明確的懲罰標準。而在家裡,有些家長的懲罰完全是隨機性的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權力,或者有些家長溺愛孩子不做懲罰,導致孩子對家長立下的規矩當作一紙空文。
這時候你再說立規矩難,那可全都是自己埋下的“禍根”啊。
老師在學校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自律的。要求孩子的事,老師會先做出表率;而有些父母對自己和孩子存在雙重標準,只要求孩子如何,卻不那樣要求自己。
曾看過知乎上一個網友寫了自己守規矩被訓話的事:
小時候才會騎腳踏車,爸媽就帶我上街遛遛,遇到紅燈就一邊自己狂衝一邊回頭對我大喊快點衝啊,不過我都是乖乖等著綠燈了再走,等追上大人就免不了一頓訓:
怎麼那麼慫,反正沒車,一衝就過了啊,還害我們等你。
這樣的事太多了。很多父母總是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一邊教孩子守規矩,又一邊破壞規矩。
你讓孩子擺脫手機依賴,但是自己卻拿著手機不撒手。
你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自己卻窩在客廳的沙發上熬夜刷劇。
你時刻要求孩子要努力奮鬥積極向上,可自己卻滿腹牢騷毫無上進心。
你對孩子的要求太多,但是卻對自己要求太少。
《美國研究對兒童成長影響——父母比學校重要 》的調查得出關於孩子教育的影響,其中家庭佔85%,學校佔10%,社會佔5%。家庭教育具有強烈感染性。
我們總在感慨老師一句頂家長說一萬句,但家長說一句孩子能頂你一萬句,自己感到悲哀,卻不曾想這些苦從何來。
作為家長,我們要先約束自己的行為,完善自身的心智,改變我們的懶散習慣,給孩子做到表率。在家庭中要有明確執行的準則,嚴格遵守毫不懈怠。兌現承諾不說空話,賞罰有度堅定和善。
其實聽誰的話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讓孩子能夠有自我約束力,讓他們的心智健全起來,從而讓他們所擁有的良好行為習慣,能夠真正的發自他們的本心。
在我們小的時候,每次在學校犯了錯誤,老師都會說:
“如果你屢教不改,我就找家長。”
只要這話一出,孩子一般都會收斂一些。
可是如今,很多孩子把家長的話就當是空氣,於是很多家長只能這樣“嚇唬”孩子:
“你要不聽我的,我就告訴你們張老師!”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可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上,這話怎麼看都有些格格不入,但卻越來越廣泛的變成了事實。
老師們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而家長又是如何失去了孩子們心中的威信?這事,我們還真得慢慢論。
老師們的規矩明確具體按時上下學不允許遲到、尊敬師長、教室內不可大聲喧譁、同學間不許打架,類似的規矩很多。
有了這些校規校紀做支撐,老師管理起學生也有章可循掌控局面,基本上一切都可以管控的井井有條。
但是反觀絕大多數家庭,有明確的規矩存在嗎?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不能吧唧嘴,頂撞家長要捱揍,emmm...這些和學校的規章制度比起來,未免太不嚴謹了吧。
很多家長會自我辯解,孩子還在成長,現在都說素質教育,在學校孩子已經很受約束,在家裡就不給孩子那麼多條條框框限制孩子了,家庭氛圍搞得那麼嚴肅,孩子一點都不放鬆,會對父母產生矛盾的。
看,一切合情合理,家的氛圍不就該這樣嗎?
家庭和諧氛圍很重要,但是不代表在家裡就可以沒有規矩,一本關於孩子童年的書中提到了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感覺:
孩子從出生一直持續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所以,家長們要先改變一個固有觀念——約束不等於束縛,孩子需要合理的規則。
獎懲明確且一定兌現既然有了規矩,那麼遵歸和逾矩也會得到相應的獎懲,學校就是這樣做的。
從幼兒園開始,我們有小紅花做鼓勵,小紅花得的多了還能變成大紅花,這種紅花獎勵的不在於貼紙蓋戳,而在於昭告全班乃至全園,你是最棒的!這份獎勵可以讓孩子小小的價值感得到大大的滿足。
而且得到小紅花的條件,是早就設定好的,只要達到了標準,老師和學校一定會進行兌現。
再看看我們的家長是如何做的呢,有些家長經常會輕易許諾,但不兌現。
“寫完作業就讓你玩電腦——再做幾道題鞏固一下電腦等下再玩。”
“這次考雙百就帶你去歡樂谷——歡樂谷人太多了,附近公園逛逛吧。”
“考上好大學,iPad、電腦、X-Box、單反想要啥給你啥——就電腦有點用,你可別給我只用來玩遊戲。”
其實有些事是不需要獎勵刺激的,比如一些日常性的事情,家長一旦也獎勵,會讓孩子對獎勵不再有期待感。而有些承諾做了但不兌現,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就會一點點被蠶食。
懲罰也是一樣,在學校孩子如果犯了錯誤,會有明確的懲罰標準。而在家裡,有些家長的懲罰完全是隨機性的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權力,或者有些家長溺愛孩子不做懲罰,導致孩子對家長立下的規矩當作一紙空文。
這時候你再說立規矩難,那可全都是自己埋下的“禍根”啊。
家長沒做成好榜樣老師在學校的形象都是正面的、自律的。要求孩子的事,老師會先做出表率;而有些父母對自己和孩子存在雙重標準,只要求孩子如何,卻不那樣要求自己。
曾看過知乎上一個網友寫了自己守規矩被訓話的事:
小時候才會騎腳踏車,爸媽就帶我上街遛遛,遇到紅燈就一邊自己狂衝一邊回頭對我大喊快點衝啊,不過我都是乖乖等著綠燈了再走,等追上大人就免不了一頓訓:
怎麼那麼慫,反正沒車,一衝就過了啊,還害我們等你。
這樣的事太多了。很多父母總是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一邊教孩子守規矩,又一邊破壞規矩。
你讓孩子擺脫手機依賴,但是自己卻拿著手機不撒手。
你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自己卻窩在客廳的沙發上熬夜刷劇。
你時刻要求孩子要努力奮鬥積極向上,可自己卻滿腹牢騷毫無上進心。
你對孩子的要求太多,但是卻對自己要求太少。
-【結語】-
《美國研究對兒童成長影響——父母比學校重要 》的調查得出關於孩子教育的影響,其中家庭佔85%,學校佔10%,社會佔5%。家庭教育具有強烈感染性。
我們總在感慨老師一句頂家長說一萬句,但家長說一句孩子能頂你一萬句,自己感到悲哀,卻不曾想這些苦從何來。
作為家長,我們要先約束自己的行為,完善自身的心智,改變我們的懶散習慣,給孩子做到表率。在家庭中要有明確執行的準則,嚴格遵守毫不懈怠。兌現承諾不說空話,賞罰有度堅定和善。
其實聽誰的話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讓孩子能夠有自我約束力,讓他們的心智健全起來,從而讓他們所擁有的良好行為習慣,能夠真正的發自他們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