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
2 # 芝麻育兒
孩子吃得不少卻總不見長?那是因為你不懂這個概念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吃飯一點也不費勁,每頓飯都可以喝一大碗白粥,吃的也不少呀,可怎麼就是不長肉呢?”。問題可能就出在這一大碗白粥上了!吃得多不代表孩子吸收利用的就多,對生長旺盛的孩子來說,吃飯必須注意“營養密度”這個概念。
什麼是營養密度?
說起食物,大家都會想到“熱量”和“營養”。所謂營養密度,就是指食物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的濃度。簡單地說,如果兩個食物所含熱量一樣,那誰的營養多,誰的營養密度就高。
孩子的胃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剛新增輔食階段,他們吃不了太多食物,但卻需要很多營養用於生長髮育。孩子在生長髮育關鍵階段,如果一直吃營養密度低的食物,雖然可以吃飽,但卻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久而久之,孩子的生長髮育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這4類營養密度低的食物,少給孩子吃
1、白粥、米湯、米油
文章開頭那位媽媽提到“孩子每頓飯都可以喝一大碗白粥”,白粥就是一個典型的營養密度很低的食物,75%以上都是碳水化合物,只有少量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一大碗粥,孩子喝完基本就很飽了,根本沒辦法再吃別的,也就沒法再獲取其他營養物質了,怎麼生長、怎麼發育?
很多老人都認為小米湯、米油是很有營養的食物,並習慣性地讓孩子多喝米油、米湯。實際上,米湯、米油易於消化,但營養密度真的很低,根本不能滿足孩子的營養需要,並且很佔肚子,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
對於1歲左右或以上的孩子來說,長期食用白粥、米湯,還影響口腔肌肉發育和咀嚼能力的發展。
2、果汁、菜汁
很多媽媽都認為自己用剛買的新鮮水果榨的果汁純天然、無新增、很健康營養,其實,水果在榨成果汁的過程中損失了不少營養(如很多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果汁裡含量最高的就是各種糖了。孩子長期飲用果汁,會很容易齲齒和肥胖。美國兒科協會建議1歲以前的孩子不喝果汁,1歲之後也要少喝。
菜汁,同樣的道理,營養密度很低,並且味道還不好。孩子那麼小的胃,需要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填充,而不是被這些沒有什麼營養的果汁、菜汁灌滿,否則生長髮育的營養從哪裡來?
3、肉湯、雞湯、骨頭湯
很多人都喜歡給孩子喝湯,肉湯、雞湯、骨頭湯,認為“營養都熬在了湯裡”。事實上,不管是肉湯、雞湯還是骨頭湯,絕大部分都只是水,脂肪、維生素含量相當少,即便是號稱可以補鈣的骨頭湯,溶解在湯裡的鈣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肉湯、雞湯的蛋白質含量是1%~2%,而肉的蛋白質含量在15%~22%之間,你給孩子喝一大碗湯,不如給孩子吃一塊肉。
很多媽媽都擔心孩子咬不動肉,剛新增輔食時,你可以給寶寶吃肉泥呀,也比肉湯營養多了。其實,孩子1歲左右已經可以咀嚼固體食物了,咀嚼能力也是需要練習的,你總是給他喝各種湯,又怪他咬不動肉,孩子是不是有點太委屈了呢?
4、麵包房的小蛋糕
很多媽媽認為麵包房(尤其是知名麵包房)現烤的小蛋糕,口感鬆軟,味道香甜,配料還有乳酪,是很適合孩子吃的。其實並不是,即便真的有乳酪,那還有很多新增劑呢!如果各位媽媽瞭解一點烘焙知識,就會知道,要想口感和味道好,那肯定要加很多糖和油,熱量是很高,但營養密度卻很低哦。
芝麻醬有話說
相信看到這裡,很多媽媽最想知道的是怎麼提高食物的營養密度,芝麻醬在這裡給大家3條原則:固體食物的營養密度 > 液體食物,舉例說明,能吃米飯就別喝粥,能吃肉就別喝湯;完整食物的營養密度 > 分解食物,舉個例子,能吃水果就別喝果汁;烹飪方式越簡單越好、調味料越少越好,食物種類越豐富越好。
回覆列表
食物“營養密度”的黃金法則
老話講“三分營養七分湯”,有些媽媽對此深信不疑,只給孩子喝湯(尤其是骨頭湯),這是混淆了食物“營養密度”的典型例子。湯的主要成分是水,不僅沒什麼營養,脂肪含量還很高。肉湯、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 1%-2%,而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則在 15%-22% 左右,營養密度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類似的錯誤,辨別食物的營養密度呢?
1、完整(固體)食物的營養密度>分解(液體)的食物
米湯、粥、稀飯這樣的流質、半流質食物雖然更易被吸收,但由於熬煮加工時間長,所含的重要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鐵等)相比固體食物(米飯)而言卻少得可憐,所以白粥不如米飯搭配蔬菜肉類更營養均衡。同理,果汁也不如整個水果營養更好,在榨汁過程中很多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都會流失。而完整或者固體食物不僅營養價值相對更高,還能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益處多多。
2、粗糧的營養密度>精糧、細糧
粗糧是相對於精米白麵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幹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等。粗糧避免了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成分流失,因而營養密度相對會更高一些。精細加工的米麵中維生素B族和鋅的損失非常嚴重。當然,對於腸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的寶Bora說,全粗糧飲食也是不小的負擔,因此粗細混搭是不錯的選擇。
3、烹飪方式越簡單營養密度越高
烹飪時應儘量避免過多的調味料,特別是避免過多的糖分和鹽的攝入。寶寶1歲之內不用額外調味(可以適當用油),儘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1歲以後也要控制調味料的使用。即使是市面上一些打著“兒童專用”旗號的兒童調味料,鹽或糖的含量還是很高,不建議過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