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關羽義釋曹操的事件,曹操也不可能死在關羽之手。但假使曹操戰死於赤壁,天下局勢又會走向何方呢?我們可以來推演一下: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
此時曹魏集團已穩定中原,掃平河北。對曹魏集團來說,可謂是大勢已成。赤壁失敗,確實能傷到曹魏集團的勢力、軍心、士氣,但傷不到曹魏集團的根本,即使曹操戰死也不例外。曹魏集團掌握中原、北方的大局不會變。但是曹魏集團的一些細節卻也一定會發生嬗變。
曹操曹孟德
1、“七步詩”的消失
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此時,曹丕21歲,曹植才16歲。一旦曹操死於赤壁,為國家計,主少國疑必不可行,更何況曹丕此時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曹氏和夏侯氏還牢牢掌握著曹魏集團的軍權,為曹魏集團穩定計,必然會擁立曹丕繼位,曹魏集團不會再出現繼承人之爭。我們也大概再不會聽到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保皇黨”勢力的抬頭
作為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的曹魏集團,在享受著好處的同時,也必然會其帶來的麻煩。一旦曹操死亡,曹魏的威望下降,不論是以伏完等人的激進保皇黨,還是荀彧等人的溫和保皇黨,其勢力必然抬頭。要知道,歷史上,赤壁之戰前,曹操清洗了董承一波,赤壁之戰後,曹操還清洗伏完、伏皇后,逼死荀彧。漢獻帝必然會再次掙扎,曹魏集團的內部鬥爭會再次趨於激烈。
荀彧荀文若
3、“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
“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其實和上一條保皇黨的抬頭是密切相關的。九品中正制的實質是什麼?實質是曹魏集團的統治者在向士族門閥讓渡部分權力。司馬懿最後為什麼能篡奪曹魏的天下,正是由曹操的“唯才是舉”到曹丕的“九品中正”為司馬懿奠定了晉朝的基礎,也為兩晉王朝的先天不足埋下了隱患。而面對保皇黨的抬頭,曹魏集團必然會放棄部分權力和士族門閥達成統一戰線,那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就不足為怪了。
九品中正制
作為赤壁最大的勝利者,趁勢攻佔兩淮必然是孫吳集團的戰略目標。而歷史上,正是如此,然而由於曹操未死,曹仁在南郡的奮戰拖住了孫吳集團的兵鋒,才使得孫吳集團沒有吃到赤壁之戰的最大戰果。而一旦曹操死於赤壁,許昌必然動盪,曹仁必定不能安心在南郡抵擋孫吳兵鋒,必會撤兵以保曹氏大位,周瑜大概也不會中了“那要命的一箭”。孫權也必然能趁勢攻佔淮南,吃掉赤壁之戰的最大的紅利,實現南方政權“守江必守淮”的戰略目標,孫權大概也不會成就“張八百、孫十萬”的“威名”了。孫吳集團的政權在三國中的勢力必然會更加穩固,但受限於孫吳集團成立的先天不足和以南伐北的劣勢,孫吳集團在天下大爭中會成為最穩固的那一極。
張遼威震逍遙津
劉備集團希望曹操死在赤壁嗎?回答是,當然不希望。所以才有了後世的一些陰謀論,說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一方面是知道憑關羽的性格大機率會放曹操走,穩定中原形勢,另一方面也是憑軍律壓服關羽、張飛等劉備的一眾元從軍頭,從而作為一個新進之人,坐穩劉備集團的首席謀主的位置。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的最大成果是,憑藉勝利,為自身的發展贏得了戰略時間,從而為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接收荊州創造了條件。而一旦曹操死了,則情形大不一樣,中原陷入短暫的動盪,孫吳失掉最大的敵人,那孫劉聯盟是否還有必要存在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荊州對孫吳集團來說也是一個較好的戰略方向,君不見,歷史上,曹魏集團一旦無力進取時,孫權總想進攻荊州,奪回長江上游,所以才能演化出“大意失荊州”、“白衣渡江”等成語。
華容道關羽
對於益州和漢中的劉璋集團和張魯集團,其實沒有多大影響,對他們來說,虎視益州的劉備集團才是最大的威脅,或者另一方面說,只有統一的中原才會使蜀地政權感到威脅。關中的董卓餘部和涼州的馬韓政權,先天上就難以成就大事,統一的中原才會對關中,對涼州產生威脅。曹魏集團統一關中、涼州之路大概也會比歷史上推後了,這個時間點具體是什麼時候就要看曹魏的內部的博弈了,也大概不會有“棄袍割須”、“裸衣戰馬超”的典故了。
許褚裸衣戰馬超
曹操若是死於赤壁之戰,歷史的嬗變會將局勢推向何方?我們誰也不知道,只能從一些細節入手,去切中歷史的脈搏。不論是孫吳集團成為更穩固的一極,還是曹魏集團的內部保漢、篡漢的博弈轉為士族門閥的壯大,還是劉備集團收荊入蜀之路更加艱難,更多的隱隱指向了,三國的亂世會更加長久的存在,漢民族的元氣在亂世之中會被更加磨滅,漢文明之光的火苗變得更加渺小。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說,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對漢民族是一種貢獻。
三國魏蜀吳
華容道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關羽義釋曹操的事件,曹操也不可能死在關羽之手。但假使曹操戰死於赤壁,天下局勢又會走向何方呢?我們可以來推演一下: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
曹魏集團此時曹魏集團已穩定中原,掃平河北。對曹魏集團來說,可謂是大勢已成。赤壁失敗,確實能傷到曹魏集團的勢力、軍心、士氣,但傷不到曹魏集團的根本,即使曹操戰死也不例外。曹魏集團掌握中原、北方的大局不會變。但是曹魏集團的一些細節卻也一定會發生嬗變。
曹操曹孟德
1、“七步詩”的消失
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此時,曹丕21歲,曹植才16歲。一旦曹操死於赤壁,為國家計,主少國疑必不可行,更何況曹丕此時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曹氏和夏侯氏還牢牢掌握著曹魏集團的軍權,為曹魏集團穩定計,必然會擁立曹丕繼位,曹魏集團不會再出現繼承人之爭。我們也大概再不會聽到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名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保皇黨”勢力的抬頭
作為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的曹魏集團,在享受著好處的同時,也必然會其帶來的麻煩。一旦曹操死亡,曹魏的威望下降,不論是以伏完等人的激進保皇黨,還是荀彧等人的溫和保皇黨,其勢力必然抬頭。要知道,歷史上,赤壁之戰前,曹操清洗了董承一波,赤壁之戰後,曹操還清洗伏完、伏皇后,逼死荀彧。漢獻帝必然會再次掙扎,曹魏集團的內部鬥爭會再次趨於激烈。
荀彧荀文若
3、“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
“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其實和上一條保皇黨的抬頭是密切相關的。九品中正制的實質是什麼?實質是曹魏集團的統治者在向士族門閥讓渡部分權力。司馬懿最後為什麼能篡奪曹魏的天下,正是由曹操的“唯才是舉”到曹丕的“九品中正”為司馬懿奠定了晉朝的基礎,也為兩晉王朝的先天不足埋下了隱患。而面對保皇黨的抬頭,曹魏集團必然會放棄部分權力和士族門閥達成統一戰線,那九品中正制的提前出現就不足為怪了。
九品中正制
孫吳集團作為赤壁最大的勝利者,趁勢攻佔兩淮必然是孫吳集團的戰略目標。而歷史上,正是如此,然而由於曹操未死,曹仁在南郡的奮戰拖住了孫吳集團的兵鋒,才使得孫吳集團沒有吃到赤壁之戰的最大戰果。而一旦曹操死於赤壁,許昌必然動盪,曹仁必定不能安心在南郡抵擋孫吳兵鋒,必會撤兵以保曹氏大位,周瑜大概也不會中了“那要命的一箭”。孫權也必然能趁勢攻佔淮南,吃掉赤壁之戰的最大的紅利,實現南方政權“守江必守淮”的戰略目標,孫權大概也不會成就“張八百、孫十萬”的“威名”了。孫吳集團的政權在三國中的勢力必然會更加穩固,但受限於孫吳集團成立的先天不足和以南伐北的劣勢,孫吳集團在天下大爭中會成為最穩固的那一極。
張遼威震逍遙津
劉備集團劉備集團希望曹操死在赤壁嗎?回答是,當然不希望。所以才有了後世的一些陰謀論,說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一方面是知道憑關羽的性格大機率會放曹操走,穩定中原形勢,另一方面也是憑軍律壓服關羽、張飛等劉備的一眾元從軍頭,從而作為一個新進之人,坐穩劉備集團的首席謀主的位置。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的最大成果是,憑藉勝利,為自身的發展贏得了戰略時間,從而為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接收荊州創造了條件。而一旦曹操死了,則情形大不一樣,中原陷入短暫的動盪,孫吳失掉最大的敵人,那孫劉聯盟是否還有必要存在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荊州對孫吳集團來說也是一個較好的戰略方向,君不見,歷史上,曹魏集團一旦無力進取時,孫權總想進攻荊州,奪回長江上游,所以才能演化出“大意失荊州”、“白衣渡江”等成語。
華容道關羽
其他集團對於益州和漢中的劉璋集團和張魯集團,其實沒有多大影響,對他們來說,虎視益州的劉備集團才是最大的威脅,或者另一方面說,只有統一的中原才會使蜀地政權感到威脅。關中的董卓餘部和涼州的馬韓政權,先天上就難以成就大事,統一的中原才會對關中,對涼州產生威脅。曹魏集團統一關中、涼州之路大概也會比歷史上推後了,這個時間點具體是什麼時候就要看曹魏的內部的博弈了,也大概不會有“棄袍割須”、“裸衣戰馬超”的典故了。
許褚裸衣戰馬超
結語曹操若是死於赤壁之戰,歷史的嬗變會將局勢推向何方?我們誰也不知道,只能從一些細節入手,去切中歷史的脈搏。不論是孫吳集團成為更穩固的一極,還是曹魏集團的內部保漢、篡漢的博弈轉為士族門閥的壯大,還是劉備集團收荊入蜀之路更加艱難,更多的隱隱指向了,三國的亂世會更加長久的存在,漢民族的元氣在亂世之中會被更加磨滅,漢文明之光的火苗變得更加渺小。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說,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對漢民族是一種貢獻。
三國魏蜀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