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志亮工作室

    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了一檔名為《我的父親母親》的情感真人秀節目。節目中,心理專家讓孩子們寫下最不想聽到父母說的話,其中有位主人公就表示最不希望聽到爸爸說的話是"你看人家,(誰誰誰)怎麼樣。"大多數人的童年都具備相同的經歷,比如“別人家的孩子”。“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你看看你小叔家的妹妹,人家還比你小!。”“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不爭氣的東西,你怎麼不學學人家的孩子。”“你啊,你啊......”

    從小到大,“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與孩子形影不離,脾氣很好,就知道讀書,回回考試都考年級第一....無論怎麼努力,這個孩子總能比自己強。

    有朋友曾經對我說:“我媽就特喜歡拿我和別人比,從小到大,時時刻刻在提醒著自己:”我真的不如別人!”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著被父母理解,被父母認可,然而對比性的語言,最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得不到正向反饋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用別人的優點衡量自己,看低自己的能力,陷入自卑。

    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利托克,在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領獎臺上說:我是一朵秋天裡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裡開放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生長節奏和優勢,只是你一時看不出來,別急於讓孩子去綻放,放下評判,接受每一個生命本來的樣子。

  • 2 # 伊水緣

    簡單回覆。

    我相信絕大多數都會有無意識地去比較的,這是很不該的心理習慣,為什麼會這樣?

    一、缺乏科學的教育模式。

    二、不懂得對孩子的尊重。

    三、沒有孩子的成長預期,盲目地將別人的孩子狀態套在自己孩子身上。

    四、危險的習慣,切不可這樣!

  • 3 # 可愛的嚶嚶醬

    我人生中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句話很搞笑,卻也很現實,即使我們都知道別人家的孩子在怎麼樣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可是我們卻還是會經常被迫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以至於現在,即使已經不是個孩子了,自己卻默默地和其他孩子比較。

    可是,久而久之,等我們慢慢長大了,當我們靜下心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不知不覺的被這樣的比較影響了。在一樣的階段裡,我們會和同齡人比較現在的處境,工作、生活、發展、未來,我們厭惡被迫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卻深受影響不知不覺中跟其他人比較。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總是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分享一個寶寶學習漢字的經驗。待寶寶三四歲時,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本身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4 # 湯圓聊趣兒

    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裡,相信很多的人從小都是被自己的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給自己比較到大的!做父母的其實也是無意識的說出來的比較。

    在朋友見面,華人的說話方式總是誇讚別人家的小孩,損自己的小孩,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其實一方面是覺得誇自己孩子,總感覺不好意思,誇朋友孩子吧,覺得是礙於面子,不得不誇!另一方面是誇自己孩子怕孩子驕傲!

    我們也是這麼比較著長大的,但為什麼還是會莫名其妙的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呢?我覺得是現在社會給人的壓力是越來越大,生怕自己孩子落後於其他孩子,以別人優秀的孩子做標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優秀。另一方面是,這種比較在自己的意識裡已經潛移默化的生根發芽了,不做比較,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處在什麼位置。

    但有句老話說的好,是知足長樂!不和別人比較,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就沒有那麼多的比較了!

  • 5 # 教育無痕之優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都有的美好願望。“愛學不學”就是一句生氣時的口頭禪。這裡面除了有對孩子當下做法的失望,更多的是家長的無奈和無計可施。在河南、河北這樣的高考大省,這激烈的競爭壓力確實壓得學生和家長透不過氣來,所以我們有必要將孩子的成績做橫縱向比較。更何況現在的孩子們各個身懷絕技、多才多藝,如果我們對孩子沒有客觀的定位,做不到知己知彼,怎麼能最大限度的助孩子提升其各方面的不足呢?所以我們必須得比,更確切地說是“客觀衡量”。

    它不是負能量十足的“攀比”,如果是“攀比”,那萬萬是要不得的。攀比心更多的是家長想刷足存在感,為面子而互相炫耀比較。它帶給家長的只有焦慮、怨氣、技不如人的挫敗感。接下來你就會把這所有的情緒一股腦地傾倒給無辜的孩子。你的嘴像連環炮一樣攻擊著孩子,越說越激動,越說越生氣,不允許孩子有一點反駁。等我們冷靜下來才發現,這種發洩式說教除了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之外,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們又後悔、自責起來。我們又開始四處找各種課外班,尤其是所謂的學霸學了什麼,咱們也要緊隨其後。不管孩子喜不喜歡,不管孩子的基礎如何。總之,讓孩子動起來學起來,才能緩解我們的焦慮。我們堅定地認為學總比不學強、總比玩兒了強,認為學不學、學成什麼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即使到最後孩子成績不理想,我們也有了心裡安慰:反正該花的錢我們都一分不少的給你花了,該報的不該報的課外班我們也給你報了,考不上大學將來別怨我們就行了。你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嗎?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非讓我攀比的話,我不會拿我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攀比。在我心裡,我家孩子永遠都是最棒的,只要她每天都做到最好的自己就足夠了(想知道我家孩子是什麼情況,可以關注我哦)。那不比孩子比什麼呢?比我們自己嘍!我會關注身邊每個孩子突出的優點,再留心觀察其父母是怎麼做的。是不是人家比我自律、比我有耐心、比我會和孩子溝通、比我的方法更恰當。。。。。。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哪個學霸是完全用課外班堆砌出來的。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父母問題的反射。希望每一個父母都不要再盲目奔波、攀比。我們都應該停下來思考,我們心中想要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那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我們心中想要的樣子?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哪些習慣、培養哪些能力、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品質?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生,那就在他最恰當、最適合的年紀留給他 能陪伴他一生的東西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光棍節入選世界50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