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34年是公元1769年。 1736年是乾隆元年,乾隆34年是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1769),沈德潛因病去世,終年九十七歲。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州(今江蘇省吳縣)人。他自幼從吳縣葉燮學詩,兼制八股文,但補諸生後,歷歲科試三十餘次,乾隆四年(1739),始成進士,年已六十七歲。散館時,乾隆帝稱他為江南老名士,出御製詩令賡和,稱旨。五年遷至內閣學士,乾隆十二年(1747),命在上書房行走,升禮部侍郎,令校《御製詩集》,稱讚他誠實謹厚。乾隆十四年(1749),乞歸裡,命原品休致,令校畢《御製詩集》後放行。乾隆帝曾說:“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且令歸裡後有所著作,許寄京呈覽。後進所著《歸愚集》,乾隆帝親為作序,稱其詩與高啟、王士禎相伯仲。乾隆帝南巡時,屢加封賞,又幾次召至京師,加以優禮。沈德潛去世後,贈太子太師,諡文愨,入祀賢良祠,乾隆帝親為作輓詩。沈德潛以詩名於時,他提倡“格調”說,成為乾隆時詩壇一大派別的宗旨。他遵循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主張為詩應“微而婉,和而莊”,以“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為宗旨。他提出:“詩貴性性,亦須論法”。 “性情”即指符合正統觀念的思想感情;“論法”是指作詩要師法古人,古體詩要學漢魏,近體詩要學盛唐。他的詩論是繼承葉燮和明代前後七子的理論,加上個人的體驗發揮而形成的一種派別主張。沈德潛選輯的《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和《國朝詩別裁》風靡於當時。其著作有《歸愚詩文鈔》、《說詩粹語》等。
乾隆34年是公元1769年。 1736年是乾隆元年,乾隆34年是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1769),沈德潛因病去世,終年九十七歲。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州(今江蘇省吳縣)人。他自幼從吳縣葉燮學詩,兼制八股文,但補諸生後,歷歲科試三十餘次,乾隆四年(1739),始成進士,年已六十七歲。散館時,乾隆帝稱他為江南老名士,出御製詩令賡和,稱旨。五年遷至內閣學士,乾隆十二年(1747),命在上書房行走,升禮部侍郎,令校《御製詩集》,稱讚他誠實謹厚。乾隆十四年(1749),乞歸裡,命原品休致,令校畢《御製詩集》後放行。乾隆帝曾說:“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且令歸裡後有所著作,許寄京呈覽。後進所著《歸愚集》,乾隆帝親為作序,稱其詩與高啟、王士禎相伯仲。乾隆帝南巡時,屢加封賞,又幾次召至京師,加以優禮。沈德潛去世後,贈太子太師,諡文愨,入祀賢良祠,乾隆帝親為作輓詩。沈德潛以詩名於時,他提倡“格調”說,成為乾隆時詩壇一大派別的宗旨。他遵循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主張為詩應“微而婉,和而莊”,以“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為宗旨。他提出:“詩貴性性,亦須論法”。 “性情”即指符合正統觀念的思想感情;“論法”是指作詩要師法古人,古體詩要學漢魏,近體詩要學盛唐。他的詩論是繼承葉燮和明代前後七子的理論,加上個人的體驗發揮而形成的一種派別主張。沈德潛選輯的《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和《國朝詩別裁》風靡於當時。其著作有《歸愚詩文鈔》、《說詩粹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