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俠哲學

    惠施的思想,今天能見到的,只有《莊子·天下》篇所描述的十項。

    總的來說,惠施認為,萬物流變不止,一切物性和標準,皆非絕對,而是相對的。觀惠施之十項主張,可知莊子思想,實受惠施之影響。以下分說惠施歷物之意,便可知。惠施所言之十項,以「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三項為核心,而組成一較為完整之理論。其餘七項,皆可看作對此三項的具體說明。

    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世人皆以毫末為小,天地為大。惠施認為,那不對。大到無限才是至大,小到無限才是至小。而世間萬物,皆是有限的東西,無論它多大,都不是至大。無論它多小,都不是至小。而只要不是無限大和無限的小,那麼他們的大小就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這正如《莊子·秋水》中所云: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2、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這仍是說世間的流變不止。大概類似與克拉底魯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甚至拒絕用語言描述事物,因為當一句話脫口而出的那一瞬間,它所表述的事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這便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當然,這主要是從時間的角度來描述這種流變的。

    這就是《莊子·秋水》中所言的: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3、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這是說,萬物皆有一定的相同點,也有一定的不同點。物與物之間有的是大同小異,有的是小同大異。這種物與物之間的同異,是「小同異」。

    如果取物之不同點,則萬物中沒有任何兩個東西是相同的,甚至一個物體在不同的兩個瞬間也不一樣。這叫「畢異」。但是從其相同的一點來說,萬物都是相同的,比如都有廣延。這叫「畢同」。所以萬物「畢同畢異」,這叫「大同異」。

    簡單來說就是,若就萬物不同著眼,那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誰和誰都不同,所謂畢異。若就萬物相同一點來說,那麼萬物都是物體,都佔有一定空間,在這方面萬物是一樣的。所謂「畢同」。

    這也就是《莊子·德充符》中所言: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以上三點,第一條說明了世間萬物皆是有限的,故一切屬性皆是相對的。這是從空間一面說。第二條說明世間萬物皆是流變不止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何劉」,這是從時間一面說。以前兩條為基礎,則引出第三條,其說明萬物自其同處觀之,都一樣。自其異者觀之,則完全不同。這是就萬物間之同異關係說。以下七項,皆是對此三點的補充和說明。

    4、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所謂「無厚」即今幾何學上的「面」。平面,沒有厚度,只有廣度。沒有體積,只有面積。

    惠施這個觀點,並不是解說一個幾何學的常識。還是從事象之相對性的角度來說的,是對第一條的補充。其意大概是說「有無」之相對性。一方面就體積而言,此是「無」,而另一方面就「面積」而言,則是有,且「其大千裡」。大至千里,小至於無,皆是此物。

    5、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這是對第一條之萬物相對性以及第三條萬物之同異關係的進一步說明,事物在空間上的差異是相對的。

    既以「無外」為「至大」,以「無內」為「至小」。則「至大」與「至小」皆取無限義。顯然這裡「天」「地」「山」「澤」非無限。以「至大」來觀照「天」與「地」,則「天」和「地」沒有什麼區別。「山」與「澤」是同樣的道理。

    這也就是《莊子·秋水》中所說的: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6、南方無窮而有窮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南方無窮大概是從這個角度而言。就是說人受到各種限制,其實際能經驗到的「南方」是有限的,所以就以為南方「無窮」。而從「至大無外」一條觀潮,則「南方無窮」。

    7、今日適越而昔來

    這是說今天去越國,而昨天就到了。這是對第二條的進一步闡釋。萬物皆變,「人一次也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一般來講,今天去越國,明天到越國。這才合理。但在惠施這裡,既然世間流變的就如克拉底魯所言,都無法用語言指稱事物了,則所謂「明天」,忽焉又成「昨日」。這和「方生方死」是一個道理。故云「今日適越而昔來」。

    8、連環可解也

    這還是對第二條的發揮。萬物流變,既然「方生方死」,則「方成方毀」。連環在其成時不可解,在其毀時自然得解。

    這就是《莊子·齊物論》中說的: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燕在北,越在南。這條是說,天下之中央,在北方之北,南方之南。這其實還是對第一條的發揮,言事物之相對性。沒有一定的中央。都是相對的。天下無方,所在為中,迴圈無端,所在為始。所以惠施故意用一種不可理解的方式說,天下中央在南方之南,北方之北,以表此意。

    10、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以上諸條,於此得出一總結性結論。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因為既已明事物之相對性以及其流變,則萬物並無根本性的差異,都是一體的。

    這也就是《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至於惠施的大葫蘆,則應為《莊子·逍遙遊》中「魏王貽我大瓠之種」一段,此涉及有用無用之辨,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人物生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