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佈T1兒咯

    “切”的偏旁部首是:刀拼音: [qiē]或[qiè]釋義

    第四聲qiè

    (1)、摩擦;接觸

    切,摩也。--《廣雅》

    (2)、又如:切齒(咬緊牙齒。形容痛恨);切磨(摩擦;摩搓);切摩(摩擦);切循(撫摩)

    (3) 契合。與…相一致。如:不切實際;譯文不切原意;切正(恰切平正);切用(切合實用);切至(猶切當);切事(切合情事);切病(切中弊病)

    (4) 一定要

    諸位切不可亂動。--《老殘遊記》

    (5) 又如:切照(依照;按照);切須(必須;切要);切不可驕傲;切勿吸菸;切勿(務必不要);切戒(務須避免);切莫(務必不要);切須(務必)

    (6) 靠近;貼近

    切於身心。--清· 劉開《問說》

    (7) 又如:切倚(相依相偎,十分親暱);切鄰(近鄰);切心(貼身);親切(親近;密切)

    (8) 急切;急迫

    切問而近思。--《論語》。皇疏:"猶急也。"

    (9) 又如:出國心切;激切(言語直而急);心切(心情急迫);切峻(急切嚴厲);切事(迫切的事);切問(急切問難);切緊(迫切、要緊)

    (10) 深;深切 切,深也。--《漢書·霍光傳》注

    (11) 又如:切恐(深怕);切愛(深深的愛);痛切(悲痛而深切);切究(深究);切怛(深切悲傷);切謝(深切感謝)

    (12) 懇切;率直

    直言世諫。--《漢書·東方朔傳》

    (13) 又如:切謂(懇切地說);切勸(誠懇地相勸);熱切(熱烈懇切);切至(懇切周至)

    (14) 嚴厲

    故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大敗大裂之道也。--《文子·上禮》

    (15) 又如:切責(嚴厲譴責);切讓(嚴厲責備);切厲(嚴厲)

    (16) 激烈

    旋以論事過切,為宰臣所非。--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

    (17) 又如:切論(激切的議論);切愕(謂激切直言)

    (18) 嚴重。如:切手(致人死命的招數)

    (19) 另見 qiē

    第一聲qiē

    (1)、 (形聲。從刀,七聲。本義: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2)、 同本義。如:切花(從植株上剪下的花枝或枝葉);切心(比喻痛切);切肺(祭祀所用的肺);切象(切,割取。取象以作比喻);切腹(剖腹自殺);切菜;切肉

    (3)、 治骨。加工珠寶骨器的工藝名稱。如:切錯(治理器物);切玉(割玉);切鏤(鏤刻;雕刻)

    (4)、 切磋。指學行上切磋相正。如:切切(相互敬重切磋勉勵的樣子);切正(切磋相正);切直(切磋相正);切摩(切磋相正);切磨(切磋相正);切責(互相切磋責勉);切厲(切磋砥礪)

    (5)、 直線、曲線或面等與圓、弧或球相交於一點。如:切面;切球;切圓

    (6)、 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即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是有時單稱反或切。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如:清,從水青聲,七情切(《說文解字》),就是給清字注音 qīng

    (7)、 另見 qiè

    “切”的基本資訊:

    拼音:qiè,qiē

    注音:ㄑㄧㄝ

    筆畫:4筆

    五筆:avn

    鄭碼:hdyd

    四角號碼: 47720

    筆順編號:1553

  • 2 # 使用者1782827204257

    部首就是各部之首字。

    按《說文解字》的模式所編纂的字典,會將含有某個構字部件(這個部件本身也是字)、或者該部件的變體,且主要用該部件作義符的全部漢字歸為一「部」。每一部的第一個字,就是由該部文字所共享的那個部件,稱作部首。這種組織手段就叫部首檢字法。

    由此可見,部首是字典編纂中的概念。

    狹義的偏旁指左右結構合體字左右的任一部件,廣義的偏旁則是偏旁冠腳的合稱,指一切結構相對獨立的構字部件(無論左右上下內外)。

    取偏旁的廣義,部首幾乎都可用作偏旁。然而偏旁卻不見得一定是部首。《說文》有540部,《玉篇》有542部,而《字彙》和《康熙字典》就只有214部,當代《新華字典》之類辭書中的部首就更少,好多使用頻度低,構字能力差的部首都被合併了。

    而且,即便是《說文》《玉篇》的500多個部首也未能覆蓋漢字的全部構字部件。好多偏旁從來就不是任何字典的部首。如「漢」的右半邊。且不說,好多《說文》部首本身就不是原子態的字(如上圖中的「珏」)。

    另外,因為隸變,出現了一些字形混同。如「瑞」的左邊本來是「玉」,卻同「王」混了。階左的「阝」和鄰右的「阝」的分別是阜和邑的變形(阜、邑都是康熙字典部首)。這些同形不同源的偏旁是不是須要按部首來區別對待也是個問題。

    還有,既然從各個字中拆分出來的「塊」都是廣義偏旁,漢字的構成又總是層層疊架的,偏旁的總體數量就非常之大,倘若不是因為漢字的總數是有限的,偏旁的數量就幾乎可以無限。像「簿」字的竹頭和溥字底都是偏旁,而溥又可進而拆成氵尃,尃亦可進而拆成甫寸。平常口語中所說的偏旁一般是僅指構字頻度高的,相對原字有某種變形的、或者原字生僻不用的那些偏旁。如煮下的灬,因為是變了形的火而視為偏旁,而夥右的火,用口語描述時一般會說成「單人旁右邊一個火字」,並不把那些充當構字部件的常用字看成偏旁。

    然而什麼是常用字,沒法嚴格界定。所以只有將構字部件一概稱作偏旁才能明確定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古城比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