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闆沒訂單

    不同種類的導彈 定位方式不同近距離空空導彈主要是鐳射 紅外 以及雷達的輔助引導 個別的是根據戰鬥機尾部的熱量追尋 中距離以及遠距離空空導彈採用中段慣性制導與末段主動制導相結合的複合制導體制地地導彈也稱反坦克導彈 目前,反坦克導彈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的典型產品有法國的SS-10和原蘇聯的AT-3等,它們的制導方式類似於現在的遙控玩具飛機,射手透過一個手柄來控制導彈飛向目標,這就對射手的訓練提出了較高要求,但也有不易受干擾的特點。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也是有線制導,射手只需將瞄準具對準目標,導彈便會自動飛過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過程也變得更加簡單,典型產品有美國的“陶”式,歐洲的“霍特”、“米蘭”等。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採用熱成像、毫米波等先進制導技術,改用光纖導線,或乾脆取消這根“尾巴”,導彈射出去就不再需要射手控制,做到了“發射後不用管”,其典型產品有美國的“標槍”、以色列的“長釘”等等。反艦導彈是打擊水瓦艦艇的導彈,可由水面艦艇、潛艇、飛機、直升機發射和從岸邊的導彈陣地發射。反艦導彈射程近的約15公里,最遠的可達500公里,是目前對艦作戰的主要武器。  反艦導彈所用的動力裝置因射程而異。近程的多數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在40公里以上的中、遠端導彈幾乎都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加固體助推火箭。導彈的飛行速度絕大多數是亞音速,即0.7~0.9馬赫。導彈的制導方式有多種,從導彈發射到飛行中段一般採用慣性制導或自動駕駛儀制導、指令制導、波束制導;飛行末段採用主動雷達、被動雷達、紅外、電視、鐳射尋的制導,或者其中兩種制導方式組合的複合制導。複合制導的優點是抗干擾性好,當一種制導方式被幹擾時可改用另一種。因受地球曲面的影響,艦載雷達的作用距離不超過40公里,因此,使用中、遠端反艦導彈需有飛機、直升機、無人機或其他艦艇提供目標資訊,以修正中段制導,否則彈上的末制導系統將捕獲不到目標。反艦導彈的戰鬥部有半穿甲型、聚能穿甲型和爆破型三種,而且威力都比較大。半穿甲戰鬥部重100~230公斤,穿透艦體以後在內部爆炸,有較大的破壞力;聚能穿甲戰鬥部重量在500~1000公斤,可穿透大型戰艦的厚裝甲;爆破戰鬥部適合於攻擊殼體較薄的快艇一類目標。導彈的命中部位以越靠近水線越好,這樣容易將敵艦擊沉。反艦導彈大多數可掠海飛行,即導彈起飛後,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後下降到離海面10~50米高度作巡航飛行,末段飛行高度再降至2~7米。飛機發射的反艦導彈末段有的也採用大攻角俯衝攻擊目標。為了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在戰術上可採用先敵發現、隱蔽發射、飽和攻擊等方式;在技術上可採用盡可能低的掠海飛行彈道、減小導彈的雷達反射面和採用抗干擾的末制導系統等。  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是增加導彈射程,改進末制導系統的抗干擾能力,用全球定位系統為中、遠端導彈提供中段制導修正,發展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等。 彈道導彈是一種導彈,通常沒有翼,在燒完燃料後只能保持預定的航向,不可改變,其後的航向由彈道學法則支配。為了覆蓋廣大的距離,彈道導彈必需發射很高,進入空中或太空,進行亞軌道宇宙飛行;對於洲際導彈,中途高度大約為1200公里。當在太空時,不提供推力,導彈做自由落體。與彈道導彈相對的概念是巡航導彈,後者可以控制自身的飛行軌道。中遠端彈道導彈通常被用於投擲核彈頭,因為它們可攜帶有效載荷很難保證常規武器有效摧毀目標,而彈頭重入大氣層產生的高熱往往也會使生化武器失效。許多先進的彈道導彈由多級火箭推進,它們的軌道也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調整。彈道導彈的射程和用途有很大區別,一般來說,彈道導彈根據射程的不同進行分類。美國的分類方式:洲際彈道導彈 (ICBM): 射程在5500 km以上 遠端彈道導彈 (IRBM): 射程在3000 和 5500 km之間 中程彈道導彈 (MRBM): 射程在1000 和 3000 km之間 短程彈道導彈 (SRBM): 射程在 1000 km以下。 中短程的彈道導彈也常被稱為戰區彈道導彈(TBM)。使用射程大於被攻擊目標距離的導彈是有依據的:它能夠到達一個非常高的高度,然後再以極快的速度俯衝下來,使得防衛更加艱難.比如說一枚3000公里射程的導彈如果用來攻擊500公里的目標,它可以在到達目標時具有1200公里的高度,與洲際彈道導彈能夠到達的高度差不多.這樣,它就可以像洲際導彈一樣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衝向目標。這種速度大約是音速17倍至18倍,幾乎不能防禦。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是納粹德國研製的V2火箭,它也是第一種投入實際使用的彈道導彈。在二戰末期,納粹曾用V-2攻擊英國的城市。彈道導彈能按預定彈道飛行並準確飛向地面固定目標,主要是由制導系統實現的。其制導方式有無線電指令制導、慣性制導、星光-慣性制導等。無線電指令制導是早期彈道導彈採用的制導方式,它易受無線電干擾,地面裝置複雜,不能滿足現代作戰使用要求。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國研製的彈道導彈絕大多數採用慣性制導。慣性制導屬於自主式制導。它採用慣性測量元件,不受外界干擾。按照慣性測量裝置在導彈上的安裝方式,慣性制導可分為平臺式慣性制導和捷聯式慣性制導。平臺式慣性制導的慣性測量裝置具有測量精度高、計算機運算較簡單、利用平臺本身還可進行元件誤差分離、發射時調平和瞄準也較簡單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採用。與平臺式慣性制導相比,捷聯式慣性制導的慣性測量裝置受彈體振動的影響較大,測量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對計算機的要求較高,隨著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正日益受到重視。慣性制導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例如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民兵"ⅠA洲際彈道導彈,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圓機率偏差)為1.8千米;70年代研製的"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千米。星光-慣性制導是在慣性制導的基礎上,增加了星光測量裝置,利用宇宙空間的恆星方位來判定初始定位誤差和陀螺漂移 , 對慣性制導誤差進行修正,進一步提高了導彈命中精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打預防針兩天後出現發高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