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年輕時就表現出超群的才華,頗有英雄霸士的風範,身長八尺,容貌很偉岸,當時的人都感到很奇異。遇到漢末天下擾亂,跟著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野外耕種,並不求聲名顯達。
當時左將軍劉備知道諸葛亮有不凡的才幹,於是前後三次到他的草廬去拜訪;諸葛亮深明劉備確實雄姿傑出,於是結下深厚情誼。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荊州,劉琮舉兵投降,而劉備失去時勢,寡不敵眾,沒有立身之地。
諸葛亮當時才二十七歲,就貢獻計策,親自出使到孫權那裡,請求吳國助援。孫權素來佩服劉備,又看到諸葛亮儒雅奇偉,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萬大軍用來幫助劉備。劉備才能用這支軍力跟魏武帝交戰,大敗曹軍,並乘勝追擊,把江南一帶都平定下來。
後來劉備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再拜他為丞相兼任錄尚書事。劉備去世後,繼位的劉禪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諸葛亮專權處理。
於是向外連結東吳,內部平定南越的叛亂,明訂法律制度,整頓軍備,又對於工器技巧,傾力研究改良(按:指諸葛亮改良製造的連弩、木牛、流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嚴明,獎懲必定遵守誠信的原則,沒有做惡事不受懲戒的,更沒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揚的。
終於能做到官吏中沒有奸詐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勵,路旁有貴重的東西擺著,也不會有貪心的人去撿它,強壯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強食,這都是由於受到他嚴謹的風範所感化的緣故啊!
在這段期間內,諸葛亮充分表現出他的志向來,那就是激進的話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話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盪國內。又因為他自以為一旦他死了,那麼就再也無人能涉足中原,與佔盡優勢的國家(按:指魏吳)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顯耀他的武略。
然而,諸葛亮的才幹,在理兵方面比較擅長,出奇謀卻是他的弱點;又治理人民的器識遠勝於做為一名將軍的謀略。而且,跟他敵對的,人家有的得到傑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眾寡懸殊,攻和守的局勢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雖然每年勞師動眾,卻不能成功。
從前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長處,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緣故。諸葛亮的器識表現在政理上頭,大概能跟管仲、蕭何相媲美了,公理大義也難於伸張了。這或許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歸給誰都有定數的,實在不能專拿才智去爭取罷!
諸葛亮年輕時就表現出超群的才華,頗有英雄霸士的風範,身長八尺,容貌很偉岸,當時的人都感到很奇異。遇到漢末天下擾亂,跟著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野外耕種,並不求聲名顯達。
當時左將軍劉備知道諸葛亮有不凡的才幹,於是前後三次到他的草廬去拜訪;諸葛亮深明劉備確實雄姿傑出,於是結下深厚情誼。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荊州,劉琮舉兵投降,而劉備失去時勢,寡不敵眾,沒有立身之地。
諸葛亮當時才二十七歲,就貢獻計策,親自出使到孫權那裡,請求吳國助援。孫權素來佩服劉備,又看到諸葛亮儒雅奇偉,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萬大軍用來幫助劉備。劉備才能用這支軍力跟魏武帝交戰,大敗曹軍,並乘勝追擊,把江南一帶都平定下來。
後來劉備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再拜他為丞相兼任錄尚書事。劉備去世後,繼位的劉禪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諸葛亮專權處理。
於是向外連結東吳,內部平定南越的叛亂,明訂法律制度,整頓軍備,又對於工器技巧,傾力研究改良(按:指諸葛亮改良製造的連弩、木牛、流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嚴明,獎懲必定遵守誠信的原則,沒有做惡事不受懲戒的,更沒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揚的。
終於能做到官吏中沒有奸詐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勵,路旁有貴重的東西擺著,也不會有貪心的人去撿它,強壯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強食,這都是由於受到他嚴謹的風範所感化的緣故啊!
在這段期間內,諸葛亮充分表現出他的志向來,那就是激進的話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話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盪國內。又因為他自以為一旦他死了,那麼就再也無人能涉足中原,與佔盡優勢的國家(按:指魏吳)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顯耀他的武略。
然而,諸葛亮的才幹,在理兵方面比較擅長,出奇謀卻是他的弱點;又治理人民的器識遠勝於做為一名將軍的謀略。而且,跟他敵對的,人家有的得到傑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眾寡懸殊,攻和守的局勢也不是一成不變,所以雖然每年勞師動眾,卻不能成功。
從前蕭何推薦韓信,管仲舉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長處,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緣故。諸葛亮的器識表現在政理上頭,大概能跟管仲、蕭何相媲美了,公理大義也難於伸張了。這或許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歸給誰都有定數的,實在不能專拿才智去爭取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