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夷大將軍的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
此官始自奈良時代,平時不常設,每有徵伐由朝廷命將出徵,大將有權自行開府。這實際上是從中國的“開府”、“持節”而來,連“幕府”都是中國的響應詞彙。
這一官職的早期公家朝廷有力的時候(奈良和平安時代),有多種名稱,不固定,如“持大使”“徵東大使”“持節大將軍”“徵東大將軍”“徵夷大將軍”等。當時的戰爭主要是平定地方叛亂以及徵發蝦夷人(所以“徵東”)。
自坂上田村麻呂之後,這一官職基本固定為“徵夷大將軍”,因此,日人多將田村視為第一個徵夷大將軍,值得一提,此人出自漢氏,是大陸移民後代,有漢人血統。
總體而言,此一階段,徵夷大將軍(或其他稱謂)是公家朝廷的將領,不具有後來武家政權“幕府”的意義,名單如下:
多治比縣守 720 徵夷大將軍。
藤原宇合 724 持節大將軍。
藤原麻律 737 持節大使。
藤原繼繩 780 伊治呰麻呂之亂時任徵東大使。
藤原小?閰?780 伊治呰麻呂之亂時任持節徵東大使。
大伴家持 784 持節徵東將軍。
紀古佐美 788 徵東大使。
大伴弟麻呂 791 徵東大使。
坂上田村麻呂 797 徵夷大將軍。
文室綿麻呂 811 徵夷大將軍。
藤原忠文 940 平定平將門之亂時任徵東大將軍。
第二階段:
武家勢力勃興後,平清盛曾經建立過第一個中央政權,但基本寄生於公家朝廷的組織形式,源氏消滅平氏後,決定借用“徵夷大將軍”一職來建立獨立於公家朝廷的政權結構,自源賴朝始,“徵夷大將軍”成為武士政權元首的固定官職,“幕府”成為武家政權的穩定組織架構,歷代徵夷大將軍名目如下:
源(木曾)義仲 1184 徵夷大將軍。——此人是源平交替階段的過渡人物
1、鎌倉幕府
1 源賴朝 1192~1198
2 源賴家 1202~1203
3 源實朝 1203~1219
實朝死後,賴朝的嫡系斷絕,幕府執權北條氏先迎公家貴族子嗣(與賴朝有姻戚關係)為將軍,後又以皇族親王為將軍,將軍名義上仍是幕府首腦,但實權和武家領袖的地位則由北條氏以執權的名義代代控制,實際上篡奪了鎌倉幕府的權力。
4 九條賴經 1219~1244
5 九條賴嗣 1244~1252
6 宗尊親王 1252~1266
7 惟康親王 1266~1289
8 久明親王 1289~1308
9 守邦親王 1308~1333
的滅亡以北條氏京都統治機構六波羅探題和鎌倉統治機構執權的覆滅為標誌,而末代的卻得以善終,守邦親王出家後安度餘生。
——是一個守護大名的鬆散聯盟,但徵夷大將軍自始而終都是幕府的最高權力者(只不過沒人再聽幕府的了)。
1 1338~1358
2 足利義詮 1358~1367
3 足利義満 1368~1394
4 足利義持 1394~1423
5 足利義量 1423~1425
6 足利義教 1429~1441
7 足利義勝 1442~1443
8 足利義政 1449~1473
9 足利義尚 1473~1489
10 足利義稙 1489~93,1508~1521
11 足利義澄 1494~1507
12 足利義晴 1521~1546
13 1546~1565
14 足利義栄 1568
15 足利義昭 1568~1573
這裡有必要提到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政權。織田政權平定近畿和日本大半,廢絕足利幕府,但信長並未開幕,也許是因為天下未定吧,也有認為他企求比“徵夷大將軍”更為尊崇的名號(日本新天皇?)。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但他的出身使得他無法輕易開幕,因為長期以來武士集團都認為只有源氏、平氏的子孫才有資格開幕,如同只有五攝家能當攝政、關白一樣,麻煩多多。秀吉先冒充平氏,不成,再認五攝家之一的近衛做乾爹,此後蒙天皇賜姓“豐臣”,才算當上關白(公家朝廷的最高官),終其治世,他都沒有開設幕府,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徵夷大將軍,他的政權結構與平清盛類似,是寄生於公家朝廷的官位體系,同時又輔以奉行等役職而運轉的。
在織、豐之間,有一個“十三日天下”的明智光秀,他出自美濃土歧源氏,以名門自居,本能寺之變做掉信長後,強迫天皇策封了他徵夷大將軍,當了幾天就完蛋了,也可以勉強算做過吧。
此後就是所謂源氏的德川幕府:
1 徳川家康 1603~1605
2 徳川秀忠 1605~1623
3 徳川家光 1623~1651
4 徳川家綱 1651~1680
5 徳川綱吉 1680~1709
6 徳川家宣 1709~1712
7 徳川家継 1713~1716
8 徳川吉宗 1716~1745
9 徳川家重 1745~1760
10 徳川家治 1760~1786
11 徳川家斉 1787~1837
12 徳川家慶 1837~1853
13 徳川家定 1853~1858
14 徳川家茂 1858~1866
15 徳川慶喜 1866~1867
無論什麼時代的徵夷大將軍,都必須有天皇的正式策封才算數,這樣的將軍,按照上述,在1100年的歷史上出現了52位,差不多正好夠做一副撲克。(可以加上平清盛和豐臣作大小王)。
徵夷大將軍的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
此官始自奈良時代,平時不常設,每有徵伐由朝廷命將出徵,大將有權自行開府。這實際上是從中國的“開府”、“持節”而來,連“幕府”都是中國的響應詞彙。
這一官職的早期公家朝廷有力的時候(奈良和平安時代),有多種名稱,不固定,如“持大使”“徵東大使”“持節大將軍”“徵東大將軍”“徵夷大將軍”等。當時的戰爭主要是平定地方叛亂以及徵發蝦夷人(所以“徵東”)。
自坂上田村麻呂之後,這一官職基本固定為“徵夷大將軍”,因此,日人多將田村視為第一個徵夷大將軍,值得一提,此人出自漢氏,是大陸移民後代,有漢人血統。
總體而言,此一階段,徵夷大將軍(或其他稱謂)是公家朝廷的將領,不具有後來武家政權“幕府”的意義,名單如下:
多治比縣守 720 徵夷大將軍。
藤原宇合 724 持節大將軍。
藤原麻律 737 持節大使。
藤原繼繩 780 伊治呰麻呂之亂時任徵東大使。
藤原小?閰?780 伊治呰麻呂之亂時任持節徵東大使。
大伴家持 784 持節徵東將軍。
紀古佐美 788 徵東大使。
大伴弟麻呂 791 徵東大使。
坂上田村麻呂 797 徵夷大將軍。
文室綿麻呂 811 徵夷大將軍。
藤原忠文 940 平定平將門之亂時任徵東大將軍。
第二階段:
武家勢力勃興後,平清盛曾經建立過第一個中央政權,但基本寄生於公家朝廷的組織形式,源氏消滅平氏後,決定借用“徵夷大將軍”一職來建立獨立於公家朝廷的政權結構,自源賴朝始,“徵夷大將軍”成為武士政權元首的固定官職,“幕府”成為武家政權的穩定組織架構,歷代徵夷大將軍名目如下:
源(木曾)義仲 1184 徵夷大將軍。——此人是源平交替階段的過渡人物
1、鎌倉幕府
1 源賴朝 1192~1198
2 源賴家 1202~1203
3 源實朝 1203~1219
實朝死後,賴朝的嫡系斷絕,幕府執權北條氏先迎公家貴族子嗣(與賴朝有姻戚關係)為將軍,後又以皇族親王為將軍,將軍名義上仍是幕府首腦,但實權和武家領袖的地位則由北條氏以執權的名義代代控制,實際上篡奪了鎌倉幕府的權力。
4 九條賴經 1219~1244
5 九條賴嗣 1244~1252
6 宗尊親王 1252~1266
7 惟康親王 1266~1289
8 久明親王 1289~1308
9 守邦親王 1308~1333
的滅亡以北條氏京都統治機構六波羅探題和鎌倉統治機構執權的覆滅為標誌,而末代的卻得以善終,守邦親王出家後安度餘生。
——是一個守護大名的鬆散聯盟,但徵夷大將軍自始而終都是幕府的最高權力者(只不過沒人再聽幕府的了)。
1 1338~1358
2 足利義詮 1358~1367
3 足利義満 1368~1394
4 足利義持 1394~1423
5 足利義量 1423~1425
6 足利義教 1429~1441
7 足利義勝 1442~1443
8 足利義政 1449~1473
9 足利義尚 1473~1489
10 足利義稙 1489~93,1508~1521
11 足利義澄 1494~1507
12 足利義晴 1521~1546
13 1546~1565
14 足利義栄 1568
15 足利義昭 1568~1573
這裡有必要提到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政權。織田政權平定近畿和日本大半,廢絕足利幕府,但信長並未開幕,也許是因為天下未定吧,也有認為他企求比“徵夷大將軍”更為尊崇的名號(日本新天皇?)。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但他的出身使得他無法輕易開幕,因為長期以來武士集團都認為只有源氏、平氏的子孫才有資格開幕,如同只有五攝家能當攝政、關白一樣,麻煩多多。秀吉先冒充平氏,不成,再認五攝家之一的近衛做乾爹,此後蒙天皇賜姓“豐臣”,才算當上關白(公家朝廷的最高官),終其治世,他都沒有開設幕府,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徵夷大將軍,他的政權結構與平清盛類似,是寄生於公家朝廷的官位體系,同時又輔以奉行等役職而運轉的。
在織、豐之間,有一個“十三日天下”的明智光秀,他出自美濃土歧源氏,以名門自居,本能寺之變做掉信長後,強迫天皇策封了他徵夷大將軍,當了幾天就完蛋了,也可以勉強算做過吧。
此後就是所謂源氏的德川幕府:
1 徳川家康 1603~1605
2 徳川秀忠 1605~1623
3 徳川家光 1623~1651
4 徳川家綱 1651~1680
5 徳川綱吉 1680~1709
6 徳川家宣 1709~1712
7 徳川家継 1713~1716
8 徳川吉宗 1716~1745
9 徳川家重 1745~1760
10 徳川家治 1760~1786
11 徳川家斉 1787~1837
12 徳川家慶 1837~1853
13 徳川家定 1853~1858
14 徳川家茂 1858~1866
15 徳川慶喜 1866~1867
無論什麼時代的徵夷大將軍,都必須有天皇的正式策封才算數,這樣的將軍,按照上述,在1100年的歷史上出現了52位,差不多正好夠做一副撲克。(可以加上平清盛和豐臣作大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