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隨著美軍在非洲登陸,美英兩軍分別從兩個方向上對退守到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形成了夾擊之勢。美軍的血膽虎將喬治.巴頓自踏上遠征非洲的那一刻起,近60歲的人居然像年輕人一樣興奮並渴望這場戰爭。
然而,非屬法軍投降後,他就像一枚“閒子”呆在卡薩布蘭卡4個月,整天的無所事事讓他焦躁不安,直到美第2軍慘敗卡塞林山口,他接任軍長,並用短短11天,將這支部隊帶出了失敗的陰霾,戰鬥力和士氣煥然一新。
自美英兩國聯合作戰以來,兩國軍隊就已經開始暗暗較勁了,誓要透過非洲戰役打出各自的實力和戰鬥力,從而確定本國在盟軍中的主導地位。作為美方的代表人物巴頓,打心眼裡就沒有看上自以為是、因循守舊的蒙哥馬利。
但他對“沙漠之狐”隆美爾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和一決高下的想法。可惜這位“高手”因病離開,巴頓十分失望。而如今,眼看著揚名立威的機會就這樣拱手讓出,他更加憤憤不平、惱怒不已。其實調他走是有原因的。
首先,英軍一直是非洲戰場上盟軍的主力,從失敗到對峙,又從對峙走向勝利,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非洲是英華人的主戰場。雖然美方的參戰加速了戰役的程序,但也只能是這場戰役的配角,這樣的榮譽,美國高層認為還是讓給英華人為好。
其次,雖然巴頓經常被艾森豪威爾提醒或要求注意和友軍配合,尤其是要尊重蒙哥馬利,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一個“嫉惡如仇”的純粹軍人來說,本事不大的人,他一定會找機會百般羞辱,而這恰恰是美方最為擔心的。
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卡薩布蘭卡會議的決定,盟軍準備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入手,打擊軸心國的“軟腹部”。而美國有意要成為這場戰役的主角,以實際的勝利確定自己的強國地位,派誰合適呢?自然是巴頓,作為“補償”,他被提升為第7集團軍司令,準備西西里戰役。
美、英雙方確定下一步要解決義大利的問題後,就開始制定“赫斯基”作戰行動計劃。但是,該計劃出臺很慢,從“赫斯基1號”到“赫斯基7號”,連出了7種作戰方案都被盟軍否定了。原因是領導制定這項計劃的是英華人,大家懂的。
直到第8號方案出臺,得到艾森豪威爾等人的一致贊同。該方案規定第7集團軍從巴勒莫登陸,而該城是一座世界名城,又是西西里島的首府,一旦成功就預示著美國和巴頓將作為解放者而記入史冊。
就在他躊躇滿志、沒日沒夜的琢磨作戰計劃時,蒙哥馬利不願意了。他認為8號方案實際上將聯軍分散開來,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應該合成一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作戰勝利。說白了,還是想讓其給他當配角。
更有甚者,他不惜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讓大家接受他的方案。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他根本不是從戰術角度考慮,而是為了“榮譽”。在他的方案中,英軍奪取的都是大城市,而美軍前進的路線上都是些無名小鎮。
巴頓十分惱火,美華人的尊嚴讓這個“小個子”踐踏的一無是處。甚至英華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們認為他的計劃也太露骨了,美方承受了巨大的風險,有可能全軍覆沒,還得不到任何的榮譽。但艾森豪威爾同意了他的方案。
一是,美方從大局考慮。突尼西亞戰役的勝利,蒙哥馬利可以說是同盟國的英雄,威信極高。否定他的方案,可能會引起其他同盟國,尤其是英國的不滿,而巴頓的善戰僅限於美軍中的認可。顯然,此時力爭,沒有說服力,更不利於團結。
二是,美軍參戰不久,實戰經驗還很缺乏,裝備的實戰型檢驗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而英軍可謂是戰場上的“老兵”了,以他們為主攻,可以學習更多的經驗和演練自己各軍種的配合作戰,尤其是兩棲登陸的綜合演練。
更為重要的是,一向“惜命”的美華人知道,西西里島上的守軍有30多萬,其中有不少是精銳的德軍裝甲師,雖然盟軍多達48萬,裝備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要比拼一番,缺乏經驗的美軍一定會損失不小。所以,有人願當主攻,何樂而不為呢?
按照巴頓以往的火爆脾氣,這一次居然“敢怒不敢言”了。原來,到非洲之前,因和海軍大吵大鬧,差點取消了他的參戰資格;同時,艾森豪威爾與他是好友、上級,如果大吵大鬧就是不給好友面子;更何況他是軍人,要服從命令。
西西里島戰役開始後,美英兩軍進展的很順利。但第7集團軍很快就遇到了德軍戈林裝甲師和義大利軍隊的猛烈攻擊,雙方陣地犬牙交錯,都動用了轟炸機和重炮,步兵甚至進行了肉搏戰。他不顧危險,在戰場上跑來跑去鼓勵官兵。
“殺死每一個上帝詛咒的私生子”成為那場戰役最響亮的口號。備受鼓舞的美軍官兵終於站穩了腳跟,並開始反擊,德意軍隊節節敗退,美軍大踏步的向預定目標前進。然而,英華人卻命令他放緩腳步,保護好英軍的側翼。
原來,蒙哥馬利由於優柔寡斷、行動遲緩,給了軸心國以調動兵力的時間。於是大量的德意聯軍組成一道堅固防線,堵住了他們通往墨西拿的通道。而狂妄自大的蒙哥馬利改變行軍路線,搶佔美方的前進路線,並透過亞歷山大命令第7集團軍讓路。
美軍上下一片罵聲,而巴頓卻“欣然接受”。亞歷山大也為了緩和兩軍矛盾,答應他在奪取既定目標後,可以自由發揮。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當美第7軍撤下來的時候,德意軍隊迅速“填補”到位,徹底堵住了英華人前進的道路。
而擺脫束縛的巴頓,眼看著英軍吸引了大量的德意軍隊,這正是將主力西移,攻佔巴勒莫的最好機會。事不宜遲,他命令部隊5天拿下該城。突然到來的盟軍,讓守軍驚慌失措,根本無力抵抗,很快束手就擒。
美第7集團軍4天推進320公里,以傷亡僅300人,就取得了俘敵5萬的輝煌戰績。這次勝利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美軍的實力得到同盟國的認可,而巴頓也成就了自己的願望。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頓傳》
1942年11月,隨著美軍在非洲登陸,美英兩軍分別從兩個方向上對退守到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形成了夾擊之勢。美軍的血膽虎將喬治.巴頓自踏上遠征非洲的那一刻起,近60歲的人居然像年輕人一樣興奮並渴望這場戰爭。
然而,非屬法軍投降後,他就像一枚“閒子”呆在卡薩布蘭卡4個月,整天的無所事事讓他焦躁不安,直到美第2軍慘敗卡塞林山口,他接任軍長,並用短短11天,將這支部隊帶出了失敗的陰霾,戰鬥力和士氣煥然一新。
就在對突尼西亞發起總攻的一刻,他被調走了,這是為什麼呢?自美英兩國聯合作戰以來,兩國軍隊就已經開始暗暗較勁了,誓要透過非洲戰役打出各自的實力和戰鬥力,從而確定本國在盟軍中的主導地位。作為美方的代表人物巴頓,打心眼裡就沒有看上自以為是、因循守舊的蒙哥馬利。
但他對“沙漠之狐”隆美爾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和一決高下的想法。可惜這位“高手”因病離開,巴頓十分失望。而如今,眼看著揚名立威的機會就這樣拱手讓出,他更加憤憤不平、惱怒不已。其實調他走是有原因的。
首先,英軍一直是非洲戰場上盟軍的主力,從失敗到對峙,又從對峙走向勝利,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非洲是英華人的主戰場。雖然美方的參戰加速了戰役的程序,但也只能是這場戰役的配角,這樣的榮譽,美國高層認為還是讓給英華人為好。
其次,雖然巴頓經常被艾森豪威爾提醒或要求注意和友軍配合,尤其是要尊重蒙哥馬利,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一個“嫉惡如仇”的純粹軍人來說,本事不大的人,他一定會找機會百般羞辱,而這恰恰是美方最為擔心的。
更為重要的是,按照卡薩布蘭卡會議的決定,盟軍準備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入手,打擊軸心國的“軟腹部”。而美國有意要成為這場戰役的主角,以實際的勝利確定自己的強國地位,派誰合適呢?自然是巴頓,作為“補償”,他被提升為第7集團軍司令,準備西西里戰役。
然而,蒙哥馬利的橫插一槓,美軍的計劃泡湯了。美、英雙方確定下一步要解決義大利的問題後,就開始制定“赫斯基”作戰行動計劃。但是,該計劃出臺很慢,從“赫斯基1號”到“赫斯基7號”,連出了7種作戰方案都被盟軍否定了。原因是領導制定這項計劃的是英華人,大家懂的。
直到第8號方案出臺,得到艾森豪威爾等人的一致贊同。該方案規定第7集團軍從巴勒莫登陸,而該城是一座世界名城,又是西西里島的首府,一旦成功就預示著美國和巴頓將作為解放者而記入史冊。
就在他躊躇滿志、沒日沒夜的琢磨作戰計劃時,蒙哥馬利不願意了。他認為8號方案實際上將聯軍分散開來,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應該合成一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作戰勝利。說白了,還是想讓其給他當配角。
更有甚者,他不惜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讓大家接受他的方案。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他根本不是從戰術角度考慮,而是為了“榮譽”。在他的方案中,英軍奪取的都是大城市,而美軍前進的路線上都是些無名小鎮。
巴頓十分惱火,美華人的尊嚴讓這個“小個子”踐踏的一無是處。甚至英華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他們認為他的計劃也太露骨了,美方承受了巨大的風險,有可能全軍覆沒,還得不到任何的榮譽。但艾森豪威爾同意了他的方案。
一是,美方從大局考慮。突尼西亞戰役的勝利,蒙哥馬利可以說是同盟國的英雄,威信極高。否定他的方案,可能會引起其他同盟國,尤其是英國的不滿,而巴頓的善戰僅限於美軍中的認可。顯然,此時力爭,沒有說服力,更不利於團結。
二是,美軍參戰不久,實戰經驗還很缺乏,裝備的實戰型檢驗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而英軍可謂是戰場上的“老兵”了,以他們為主攻,可以學習更多的經驗和演練自己各軍種的配合作戰,尤其是兩棲登陸的綜合演練。
更為重要的是,一向“惜命”的美華人知道,西西里島上的守軍有30多萬,其中有不少是精銳的德軍裝甲師,雖然盟軍多達48萬,裝備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要比拼一番,缺乏經驗的美軍一定會損失不小。所以,有人願當主攻,何樂而不為呢?
按照巴頓以往的火爆脾氣,這一次居然“敢怒不敢言”了。原來,到非洲之前,因和海軍大吵大鬧,差點取消了他的參戰資格;同時,艾森豪威爾與他是好友、上級,如果大吵大鬧就是不給好友面子;更何況他是軍人,要服從命令。
但巴頓無論如何是咽不下這口氣的。西西里島戰役開始後,美英兩軍進展的很順利。但第7集團軍很快就遇到了德軍戈林裝甲師和義大利軍隊的猛烈攻擊,雙方陣地犬牙交錯,都動用了轟炸機和重炮,步兵甚至進行了肉搏戰。他不顧危險,在戰場上跑來跑去鼓勵官兵。
“殺死每一個上帝詛咒的私生子”成為那場戰役最響亮的口號。備受鼓舞的美軍官兵終於站穩了腳跟,並開始反擊,德意軍隊節節敗退,美軍大踏步的向預定目標前進。然而,英華人卻命令他放緩腳步,保護好英軍的側翼。
原來,蒙哥馬利由於優柔寡斷、行動遲緩,給了軸心國以調動兵力的時間。於是大量的德意聯軍組成一道堅固防線,堵住了他們通往墨西拿的通道。而狂妄自大的蒙哥馬利改變行軍路線,搶佔美方的前進路線,並透過亞歷山大命令第7集團軍讓路。
美軍上下一片罵聲,而巴頓卻“欣然接受”。亞歷山大也為了緩和兩軍矛盾,答應他在奪取既定目標後,可以自由發揮。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當美第7軍撤下來的時候,德意軍隊迅速“填補”到位,徹底堵住了英華人前進的道路。
而擺脫束縛的巴頓,眼看著英軍吸引了大量的德意軍隊,這正是將主力西移,攻佔巴勒莫的最好機會。事不宜遲,他命令部隊5天拿下該城。突然到來的盟軍,讓守軍驚慌失措,根本無力抵抗,很快束手就擒。
美第7集團軍4天推進320公里,以傷亡僅300人,就取得了俘敵5萬的輝煌戰績。這次勝利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美軍的實力得到同盟國的認可,而巴頓也成就了自己的願望。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