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這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張湯,以巫蠱之禍誣陷陳皇后。指使陳皇后被廢。最終鬱鬱而終。被牽連而死的達數百人。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蘇文,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公主。指使諸邑公主被滅門。陽石公主被滅門。太子被滅門。長公主被滅門。皇后被滅門。整個皇族被屠戮殆盡。

  • 2 # 94310417小云

    漢武大帝罷除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形政體系,有利於推行王化和強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禮教制度,建立和鞏固了受命於天即授永昌的皇權天命,相比與其前的景帝,文帝,惠帝,高祖而言,確立了核心價值觀,廢除了黃老之術,無為而治的鬆散政體,更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言行為窮兵黷武辦大事鋪平道義,在廢除百家爭鳴之前,朝廳中你爭我奪,政出多門,無休無止耗費了大量的金貴光陰,也令漢武大帝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正是由於儒家思想主張君臣有別,君要向君,臣要忠君才有了二千多年的王化天下為公,大道之行始於足下,在這種思想規劃下,進一步廢除了王公大臣的特權,有利於國家政令統一,但這也是一種群兇極惡,自己死才可休的極端獨裁統治,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具有偉大的正統意義,。

  • 3 #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涉及統一與分裂,哪個更能促進文明的發展。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標誌著中國從秦始皇時期版圖和制度上的大一統又進了一步,即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

    所謂大一統,與單純的統一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以及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所以,中國的大一統,起於秦始皇,成於漢武帝。

    統一為何會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要知道世界大勢,幾乎是向民族國家——即分裂演變的。

    其原因,地形是一方面,秦始皇統一文字是一方面,而漢武帝奠定儒學一尊地位同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獨尊儒術無疑標誌者“百家爭鳴”局面的結束,思想也更容易走向守舊和封閉,創新不足。

    但我認為,這並不表示分裂就值得推崇,因為四分五裂可以使春秋戰國,也可以是五胡亂華。

    人們很容易記住亂世的英雄,卻輕易的忽略治世的偉人。

    其實並不是治世無大師,而是亂世多苦難,所以英雄人物才會在亂世鶴立雞群,大師才會在治世默默無聞。

    一個典型的例子,統一的新中國完成了工業化,但大師很少。而這一點是四分五裂的民國出再多的大師都做不到的。

    一個文明真正的發展時期,一定是在治世,一個多數人默默無聞的時期。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尊重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畢竟和平和統一對於華夏文明更為重要。

  • 4 # 日慕鄉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認為是儒家文化登堂入室的開始,自此以後,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正統,影響十分深遠。

    孔子的思想源於周禮,但又有所不同,他在殷商時期因祭祀文化形成的天命觀的基礎上發展出“德”這一新觀念,把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從天命轉化為世俗的認同,進而形成一系列基於現世哲學的治國理念。

    但孔子這套理念並沒有得到諸侯國的認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國之間紛紛富國強兵,黨同伐異,強者寄望取代周王室,成為天下共主,弱者則苟求自保,不為列強所吞併。無論是周公的禮,還是儒家的德,都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所以縱然孔子周遊列國,說破大天,也沒有哪個君王信他那張破嘴。

    比起虛無縹緲的儒家思想,實用主義至上的法家思想,卻在戰國時期開始大行其道,秦孝公重用商鞅,推崇嚴刑峻法,以農戰為根本,富國強兵,最終一統天下,但在建立政權後,卻陷入了接班人危機,荒淫無道的胡亥,在短短几年間就將祖先四百年篳路藍縷造就的偉業拱手讓人。

    秦朝的失敗,讓其成功經驗變得一文不值,所謂漢承秦制,只是在官僚體制方面仿效前朝,治國思想卻大相徑庭,自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西漢一直奉行黃老無為修養生息的國策,透過減少行政干預,降低百姓稅賦,換取民間經濟的自我修復。

    這種大亂以後的治世理念,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到武帝繼位時期,西漢國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僅國庫充盈,人口也大大增加,這也為漢武帝做大有為之君奠定了基礎。

    精力充沛的漢武帝,所向往是皇權的無拘無束,和國家的對外擴張,所謂揚天威與四海,行教化與萬民,他根本不認同儒家思想的內在價值,其用人可見一斑,主父偃,徐樂等多是學習縱橫之術,與儒家南轅北轍,卻並不妨礙漢武帝與他們相見恨晚。但光有這些並不能滿足漢武帝大權獨攬的野心,為了改變西漢開國以來無為而治的統治理念,他需要在思想領域來一次革命,為自己的改革服務。

    董仲舒就適時出現了。

    作為儒家門徒,董仲舒並沒有拘泥於孔孟之道,而是把春秋戰國一來的五行學說,陰陽學說,縱橫學說法家學說等,與儒家學說融為一爐,名義上看,其核心三綱五常與孔子推崇的禮、德是相通的,但其適用範圍卻面目全非,不但無法像孔子一般,以德來警示王權,還幻化為皇權的依靠,變成他們受命於天的理論依據。

    這種變革深的漢武帝歡心,無論其外包裝是什麼,核心能夠為自身所用即可,他所尊的不是儒,而是其背後的術。

    漢宣帝曾說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算是對漢武帝所宣揚的儒術最精確的概括。

    至於我們應該對漢武帝的做法表示尊重還是歧視,這都無關緊要,帝王之術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縱然沒有漢武帝,可能也會有其他皇帝這麼做,偶然性背後是社會發展所造就的必然性,哪是尊重歧視可以說清楚的。

  • 5 # 虎妞羊羊得意

    對於好戰分子來說肯定是支援漢武帝的決定的因為北擊匈奴使兇奴不敢在漢邊界牧馬放羊開通西域打通陸上通往西域陸上絲綢之路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謂功蓋萬世⊙∀⊙!

  • 6 # 天天一油

    這是徹頭徹尾的摧殘,摧殘一個本來可以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果沒有獨尊儒術,如果沒有罷黜百家,中國應在西漢未年邁進資本主義。王莽新政有多少後代資本主義才有的制度……

  • 7 # 萬卷古今情

    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是繞不過去的巨大的影響深遠的運動,在人文主義和打破教會束縛動力的驅使下,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建築、藝術等多個方面,也促使著歷史發展的天平傾向於有活力,有創造性,有改革精神和進取精神的國家,讓他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不斷髮展強大。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兩次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他基本奠定了中國的思想體系,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另一次就是五四運動,在打破傳統文化束縛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有著開創性的劃時代意義,現在的大師已經少之又少,但那個時代,是大師成長崛起的時代。從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到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幾乎是連續性的,所以才能夠對社會造成巨大的推動力,但中國的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差了近30多個世紀,根本緣由,就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作為儒學大宗師的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是百家爭鳴中儒家的勝利,但同時卻是思想和文化的失敗,自這一觀點推行以來到五四運動之前,中國思想界只有儒家一家獨大,曾經輝煌燦爛的百家思想一去不復返了,這種危害性是巨大的,我們現在常用愚昧,腐朽,落後來形容封建制度,卻不知造成這種局面的正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專斷行為。

    第一: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在儒家繁瑣的禮儀桎梏下,人們的思想受到壓制,更不用說開創性和創造性了。

    第二:造成文化傳承的斷層,文化是一個多元化的,不可能是一家一人的專屬物品,我們熟悉的墨家,農家,陰陽家等,在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後消聲滅跡,他們燦爛的思想火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使發展壯大的空間從此縮小甚至消失。漢武帝以後,很難找到那些除儒家之外的大師級人物,寥寥無幾的遺憾,其實是文化的缺失。

    第三:造成社會的落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出現的明君皇帝屈指可數,明君的出現依賴於個人的自我修養,這種偶然性導致的結果就是朝代的更替,而最根本原因就是儒家知識分子思想的僵化和不與時俱進,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名利,尤其是隻有依靠讀書考試才能入仕,這就造成了許多不識時務和變通的書呆子阻礙社會和民眾的進步。

  • 8 # 關有85296

    這是政治家的戰略需要,有助於統治階級的統制,有利於民眾的教化,有利於江山的穩固的就是統制階級提倡的,是否提倡的對和好,要看王朝的實際。從劉徹指政的全程,無疑是對的好的!因為他興盛了漢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金牛座男生,他很少可以說是沒有主動找過我,可是發信息給他的時候語氣竟然有寵溺?什麼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