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彈天睡地
-
2 # 楊早講史
簡單地說,新文化運動是提倡西化,從政治到道德,從思維到文學,所謂德先生賽先生,都是西方文化橫的切入。
但是新文化陣營內部也有著態度緩激的差異。以文學為例,《新青年》的兩位主腦人物,陳獨秀與胡適。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比較平和,從標題也可以看出,又是“改良”又是“芻議”,陳獨秀本來對文學問題並無新見,讀了胡適文章覺得“快慰無似”,但他的支援炮火要猛烈得多,《文學革命論》,炮聲隆隆可聞。
(溫和的胡適之)
《文學革命論》比《文學改良芻議》“鮮明確定”,主要不在於文學主張的陳述,而在於態度的激烈程度。《文學革命論》中充斥著“革命”、“推倒”、“宣戰”、“排斥”之類決絕性的語詞,確實讓原意“引起國中人士之討論,徵集其意見,以收切磋研究之益”的胡適嚇了一跳。胡適主張“討論既熟,是非自明”,陳獨秀則認為:“白話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激進的陳獨秀)
到了錢玄同罵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與當時文學主流的敵對態度昭然若揭。
但是,我們不要被這些表面文字迷惑,新文化陣營總體的激烈態度,有提倡新文學的動機,也有故作激烈語引起社會大眾注意的策略考量。就像魯迅後來說的,在中國,如果你主張開一扇窗,是沒人理你的,如果你主張拆房子,就會有人來跟你妥協,最後的結果是開一扇窗。
五四運動之後,胡適提出“整理國故”口號(全面地說的“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希望把“國故”即傳統納入科學的軌道,而不是一概地拋棄之。這是胡適一貫思路的延續。
讀歷史,就是要回到歷史的語境,多多考慮文字的複雜性,才不會偏聽偏信。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旗幟。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