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王、皇、帝確實有時代的區別。

    先從王、皇、帝三字的本義說起。

    關於“王”。

    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是——“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現在的不少學者,覺得許慎的解釋錯了,是跟著他的老師董仲舒,拍漢武帝的馬屁。錯不錯先不說,但許慎對“王”字的本義,確實沒解釋對。 王,甲骨文中已有此字,學者們確認,其與金文和籀書中的“王”,是可以看出筆勢演變的連續性的。王字,最初是“斧頭”的象形,它和“戉(yuè)”是一語之變。戉,是帶柄的斧頭。最初,王和戉同為一意——作為兵器的帶柄斧頭;然後,“王”字轉義,引申為權位和權力。

    《禮記.明堂位》雲:“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扆(yǐ)南向而立。”明堂,是周朝對太廟的一種說法;斧扆,是畫著斧形的圍屏;斧形,標誌著王位。 許慎對“戉”的解釋裡,引用了《司馬法》的記載——“夏執玄戉;殷執白戉;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這裡的戉,也是代表王位。亦可見王戉相通。

    殷墟的婦好墓,出土了兩件青銅戉和若干玉戉,青銅戉分別重8.5和9公斤;多件玉鉞各有大小。這些戉,作為權位和權力的象徵物的可能性,遠大於作為武器用於作戰的可能性。

    王和戉,最初的本義,是指帶柄的斧頭;然後引申為權位和權力;再然後就引申為一種統治地位了。 關於“皇”。

    許慎對“皇”的解釋是——“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這是說三皇五帝的三皇。

    近現代的學者,說老許的這個解釋也沒說到根兒上。甲骨文中,亦有“皇”字,根據其筆勢變化,清末民初的汪榮寶,認為“皇”是祭祀時戴的一種冠。他是見過甲骨文的。

    《禮記.王制》說:“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xū)而祭,周人冕而祭”。皇、收、冔、冕,都指祭祀時戴的帽子。 皇,本義是由羽毛裝飾的帽子;祭祀時還跳一種“皇舞”,也是戴著羽毛裝飾的頭冠。這種情景,在氏族部落時代,是很可以理解並能想象出來的。

    因為“冠”有自上覆下之意,因此被引申為只有屋頂,沒有四壁的房屋。《漢書》曰:“列作堂皇上”,顏師古注說:“室無四壁曰皇。”“皇”、“廣”皆為屋頂,於是,皇才有了大的含義——許慎說的,是繞了一大圈之後的結果,不是本義。

    那麼皇,又是如何與權利聯絡在一起的呢?後面再說。 關於“帝”。

    許慎說:“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統治天下的名號。

    其實,帝,在此之前的含義是上古時期的天神。《尚書》說:“帝,天神也。”那個時候的祭祀,既祭帝也祭天同時祭祖,因為帝居於天,且祖先感天而生,“三位一體”。

    但是,“帝”字,是由祭祀過程而造出來的。甲骨文已有“帝”字,是束起來的積柴的象形。束起來的積柴,用於祭祀天帝祖先,這個過程也叫“帝”,後來有了“禘”字專表表祭祀。

    再後來,主持祭祀的人也稱之為帝,於是有了“五帝”的說法。這和帝王的祖廟叫“宗”,主祭之人也叫宗,於是有了歷朝歷代的高宗、太宗、中宗的道理一樣。此時的帝,已經和權位相統一了。

    再說王、皇、帝的時代區別。

    1,關於三皇五帝。 人們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其實,古文獻裡提到“三皇五帝”的只有一本書,也只提到一次——《周禮.春官.外史》說:“掌三皇五帝之書”——這是指如司馬遷一樣的史官。 關於“三皇”,始終沒有統一的說法。“五帝”,則由司馬遷收入了《史記》,儘管語焉不詳,但是他從看到的文獻,以及親身的考察,老司馬認為他們是確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對於“三皇”,他隻字未提,看來認為不足信。 現代的學者,大多贊成司馬遷的意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後,曾有一個“疑古思潮”,認為“東周之後無歷史”。這個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有關。到了30年代以後,特別是隨著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開始重視並承認司馬遷是對的。現在,不少學者認為,黃帝開始的“五帝”的歷史,是可考的。

    2,關於五帝,學者們認為,當時應該是部落氏族時代,或者叫“方國時代”。之所以稱帝,因為他們是氏族祭祀的主祭人,這在前面說過了。如果三皇確實存在的話,也是在更早更原始的部落氏族階段,他們頭戴“羽冠”,如印第安人一般,也是可以理解的。

    3,夏朝的資料太少。人們通常說夏后氏,這在後面講。

    4,商朝的情況,好在有了甲骨文可考—— 第一,商族對於自己的首領“一把手”、“最高統帥”,始終稱“王”,不稱“皇”,也不稱“帝”。 第二,商朝對天神稱作“上帝”或“帝”。陳夢家先生總結說,卜辭中的“帝”有三種用法——“一為上帝或帝,是名詞;二為禘祭之禘,是動詞;三為廟號的區別字,如帝甲、文武帝,名詞。”商代不稱“天”為神,天在甲骨文中表示大。

    5,周朝,和商朝的情況基本是一樣的。

    6,到了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開始自稱“始皇”,大概是覺得自己功高蓋過“三皇五帝”。《史記》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這年是公元前221年。

    7,自此開始,以後歷朝歷代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皇帝了。當然,皇帝稱號的使用,沒有某某帝多;某某帝的使用,沒有某某宗多。

    8,許慎對“後”的解釋是:“後,繼體君也。”本來是指部落聯盟首領的繼承人。比如禹死後,他的繼承人叫後益。禹的兒子啟把後益幹掉了,就自稱夏后氏,也是禹的繼承人。“後”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後來的諸侯。《尚書.舜典》說:“班瑞於群后”,群后就是後世諸侯。 總結一下—— 三皇五帝,如果確實都存在的話,是指原始氏族社會中的部落聯盟首領,因為他們是領祭人。 王,是進入王國時代以後的最高統治者。商周都如此。夏也應該如此。 帝或皇帝,是進入帝國時代以後的最高統治者。他們也被稱為某某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上起紅痘痘,主要集中在背上和胳膊上,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