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郭子儀(697~781) 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 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 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 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 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 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 5000。 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 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莊、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 乾元元年 (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 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 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子儀亦引軍退守河陽(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 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今咸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 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佈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僕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藥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 大曆元年 (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 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 八年,吐蕃10萬餘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只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臺西南)、潘原(平涼東) 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 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党項、吐谷渾為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 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餘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郭子儀(697~781) 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于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 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恆陽(今曲陽),採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恆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 萬餘人,收復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制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范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 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 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 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 5000。 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復京都長安(今西安)。 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莊、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 乾元元年 (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 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 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子儀亦引軍退守河陽(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 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佔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今咸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復長安。 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佈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僕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藥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 大曆元年 (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 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 八年,吐蕃10萬餘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只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臺西南)、潘原(平涼東) 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 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党項、吐谷渾為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 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餘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