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侃歷史的大山

    首先要清楚司馬遷是因為什麼事件直接導致他被處以宮刑的。

    起因事件: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白,被劉魔王處以宮刑。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陝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公元前99年10月,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為主帥李廣利(這個人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前幾年發掘的漢昏候墓主人劉賀的親舅爺)好了廢話不多說,李當利當時分兵攻擊匈奴,遇到匈奴單于8萬騎兵作戰,連戰8天8夜,戰敗被圍,投降匈奴。沒辦法作為李當利的下屬,他也被迫投降了。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漢朝夷其三族,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

    就是這件事情,別的大臣躲都來不及當時歷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就敢替李陵辯解,我的老天這可不得了,劉徹是誰,他的眼裡又能容下誰。從他做的事情就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嫉妒,猜忌,變態的帝王(小編個人見解)最能看出來他自大的事情就是金屋藏嬌,太男子主義了。當時估計也就神學可以壓劉徹一頭,可是司馬遷要以一個血肉之軀試圖改變劉徹的意志,導致劉徹覺得他被蔑視侮辱了,那怎麼辦?這個變態只能用更噁心的方法去對待叫他受辱的人。宮刑。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我劉徹叫你連一個男人都做不成看你自不自卑。

    劉徹的做法使得司馬遷一頭紮在史記的在創作中。歷經十餘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宏編鉅著。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其實也不難理解,這本書嚴格來講是由司馬遷跟他的父親司馬談二人共同完成,他倆人有前後任職太史令。

    所以當時叫這個名字。史記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終於當時執政的漢武帝,以人物傳記為主,同時又用了編年,記傳手法,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

  • 2 # 四川達州人

    司馬遷本來就是太史令,家族傳承的國史記錄者。屬於比較有風骨的文人,後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遷怒。

    李陵是李廣長孫,平日與司馬遷、霍光、上官桀等人有交情。公元前99年,李陵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後面領5000步兵偏師迂迴包抄,結果遭八萬匈奴騎兵包圍,血戰八天八夜後殲滅匈奴數萬,終究因為兵力武器消耗殆盡而被俘,殘餘漢軍突圍者不足400。

    漢武帝最初以為李陵戰死,對李陵家庭進行表彰,後面得到確切訊息就非常生氣。大臣紛紛痛罵李陵,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意思是李陵血戰八日,斬敵數萬,彈盡糧絕投降應該是想保留有用之身,將來逃回來。

    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想給李陵吹噓功勞,所以故意詆譭(這次沒有功勞的)李廣利,憤怒之下決定判司馬遷死刑。漢代非謀反叛國罪均可以用錢贖死,但司馬遷家族窮困,拿不出那麼多錢,最後判處腐刑(當太監)。

    司馬遷正在寫史記,所以承受巨大的痛苦與名譽損傷當了宦官。史記是第一部自上古記錄到漢武帝時期的恢宏鉅著,被譽為無韻離騷,司馬遷的名聲當然也就回來了。

  • 3 # 暢子偉

    司馬遷在如此逆境之下還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完成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憑藉的是非凡的毅力和臥薪嚐膽的精神。

    我們可以先簡單回顧一下迫使司馬遷接受宮刑 - 李陵事件的原委。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將軍李廣利(此人並無軍事才能,只因是外戚-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而受到漢武帝倚重)征討匈奴,又派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運送輜重。李陵不甘心,自動請纓,願帶精兵五千,直搗匈奴老巢。漢武帝看李陵頗具飛將軍李廣遺風,於是爽快答應。其實二人是達成了一項“風險投資”。結果,李陵遭遇到八萬匈奴騎兵,敵眾我寡。最終戰敗投降,武帝大怒。

    雖然“風險投資”失敗,但不要忘了“投資人”是一國之君,所以世故圓滑的人肯定會罵“主辦方”辦事不利。果然,朝野上下一邊倒的說李陵的壞話。

    司馬遷作為一個文史官,對任何事都以傳統,客觀,冷靜且富有正義感的態度看待。同樣,這也是一個文史官的職業操守。所以當看到滿朝公卿王侯都在說李陵的不是的時候,他卻像一股清流一樣站出來為李陵申辯。司馬遷難道不清楚這種情況下為李陵辯白其實就是變相和皇帝作對麼?個人覺得他肯定知道,但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因為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史官是看不得皇帝對外戚的偏袒,而真正的良將浴血奮戰到最後不但沒有後援部隊,還落得一個懦夫投降的罵名。所以,司馬遷挺身而出,孤獨地站在李陵這一邊。

    槍打出頭鳥,這麼做換來的就是牢獄之災。此時被送進大牢的司馬遷還罪不至死,關鍵是在李陵戰敗投降後的第三年-公元前97年,李陵被釋放回國。此時漢武帝對這件事也漸漸釋懷,甚至還派人迎接他。就在這時有人放出謠言說李陵這兩年在北方為匈奴練兵,意圖對付漢朝。(其實為匈奴練兵的是另有其人,也是一名漢將,名叫李緒,只因一字之差)漢武帝聞聽勃然大怒,這層關係如同快要癒合的傷口又重新撕裂開一樣。李陵和司馬遷的命運急轉直下,李陵一家老小被滿門誅殺,而司馬遷則因為當時為李陵申辯時提到:李陵投降是尋找機會立功來報效漢朝的。如今卻以“誣罔之罪”(欺君)來判處。這就是死罪!

    當時的死囚一般面臨三種選擇:1.慷慨就義 2.可用重金為自己買命 3.接受宮刑。司馬遷從他父親做太史令到他這一輩基本上沒有積累什麼財富,就算借在當時也沒人敢借他錢,一個皇帝定下的死囚犯,誰都生怕扯上什麼關係。但如果自己死了,父親的遺願和自己平生的夙願將永遠無法實現。所以無奈之下選擇宮刑。

    在司馬遷看來,慷慨赴死容易,但忍辱負重地活著,去完成他的人生使命卻需要巨大的勇氣。古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現代人無法比擬的。司馬遷在給自己的好友寫的一封信《報任安書》中就提到過自己對歷代名家們的敬仰之情。如:西伯侯姬昌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於厄而著《春秋》,屈原被放逐,寫出《離騷》,孫臏被挖去膝蓋骨,寫下《兵法》。這些苦難,屈辱和偉大的精神成就相比如九牛亡一毛。

    司馬遷在此信中將自己多年來的“心裡話”和好友一吐為快(此時,史記業已完成),這封信也被認為是司馬遷的絕筆之作。不久,這位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便去世了。但留給世人不朽的著作《史記》像一顆璀璨的星星一樣點綴在歷史的天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藍色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