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利平講繪畫

    1;欣賞當代藝術可以從自己的情況出發,放鬆的去欣賞就是了。當代藝術本身是很開放的。不管其表達什麼,你都可以根據你的理解去欣賞。他的目的就是被欣賞。剛開始有看得懂的,也有看不懂的。看的多了自然就越來越懂了。我們欣賞的本質也是給大腦一些新鮮資訊。如果都是你懂的還叫什麼藝術,還欣賞什麼呀?

    2;收藏當代藝術收藏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開始。其次還有分成以理財為目的和以愛好為目的兩類明確自己的定位。先說以理財為目標,錢多儘量去買名家和拍賣紀錄清晰的作品,保值升值穩定。收益高。錢少可以多學習收藏知識,憑藉自己的本事去簡陋兒。很多不怎麼出名的年輕藝術家原創作品價格並不是很貴。只要你眼光獨到,可以用很少的錢拿到很有前途的作品。過幾年他的作品升值了你就賺了。

    其次說以愛好為收藏,這類藏家有自己的獨到審美需求。喜歡的作品就可以買,又在自己的價格承受範圍之內。歷史上很多大藏家最初都是開始於興趣,結果收了很多著名作品,後來升值無數倍。

  • 2 # 子賀隨身講

    當我們問出該如何欣賞與收藏當代藝術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與產生當代藝術的西方文化語境意義上的Contemporary Art,擦肩而過了。

    藝術收藏,這個概念準確地說,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其實是一個商人家族,這與之前所有贊助藝術創作的贊助人都不同,在美第奇家族贊助藝術創作之前,是教會的訂單。

    文藝復興的最大經濟支柱,就是中產階級與手工業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崛起。這讓他們在擁有了一定的財富的時候,試著謀求貴族(教會系)的生活方式,這樣,藝術收藏,首先是從自己的家族畫像訂單開始的。

    今天我們談論的藝術收藏,毫無疑問,與家族畫像訂單毫無關係,我們在漢語圈談論的藝術收藏,準確地說,是古董收藏與對可能成為古董的藝術品進行風險投資。

    為什麼要強調漢語圈,或者非漢語圈呢?因為,但凡涉及文化層面的事物,不同的語言圈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為什麼不用國別來分,其實是全球化導致人口流動的原因)。

    母語是漢語的圈層,在收藏藝術這件事情上,其思維方式正是“古董收藏”模式的,它並不強調美學價值,而更多地強調的是不論什麼表面價值背後,是否保值增值。也就是說,漢語圈收藏,是投資理財式的收藏。

    自美第奇家族開始的家族藝術收藏,屬於文明結構式收藏。西方文明的文明結構,從前是教會-君主為主體,後來是資產階級為主體,正是因為資產階級作為社會政治的主體,導致了資產階級的家族收藏,即成為文明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只承認私人財產,國家只是由無數私人財產組成的集合體的邏輯上,私人家族的,就是文明結構的。

    這是目前漢語圈還不能完全領會的東西。

    繼美第奇家族之後,涉及現代藝術的收藏最大家族,是古根海姆家族。如今,遍佈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美術館,依舊是現當代藝術的橋頭堡和最重要的學術發源地之一。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在晚明至清初時代,曾出現過這一類的藝術品收藏趨勢,晚明至清初時代的收藏,亦是從民間藝術品訂單開始的,收藏者有自己明確的文化訴求和底蘊。石濤、八大山人、徐渭這些耳熟能詳的畫家,其實都是靠訂單最終成名的。

    從這個角度看,藏家的文化水平與訴求,最終影響一個時代的藝術面貌,這個道理還是很明顯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自博伊斯以來,以及黑山學院和激浪派的成就,以架上繪畫的語言革命為主體的現代藝術,逐漸向後現代轉型。波普藝術與達達主義之後,架上藝術逐漸邊緣化,以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等表達方式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當代藝術的基本面貌。因為現代主義藝術已然完成了一切架上語言的探索,美國批評家格林伯格更是以學術總結的方式,將現代藝術經典化為完整的、不再發展的知識體系,以抽象表現主義為高潮,以極簡主義為終結篇。

    而當代藝術的收藏,從全球範圍來看,依舊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比如絕大多數當代藝術是即時性的、行為性的,是公共場域偶發性的,或者是公共場域干預性的,它們完全無法被收藏,更不要說私人收藏了。從全球各大美術館的收藏情況看,目前當代藝術收藏的方式,主要是文獻式收藏和對作品完成後的遺存進行固化儲存。而這不是一般私人可以做到的,它不但花費昂貴,而且還要成體系,單件的收藏毫無意義。

    舉個例子,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的公共場域干預藝術:大黃鴨。一般人都很難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普通公眾基本上將霍夫曼的大黃鴨當作迪斯尼一樣的存在,但肯定不是。更不要說私人收藏了。

    以上是站在藝術史的嚴格角度談論的當代藝術,而提問者所說的“當代藝術”欣賞與收藏,其實我覺得題主很可能說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當代藝術,而是指今天的人,所創作的藝術,指的是與傳統內容不同的繪畫(最多也就只是現代藝術)、或者裝置藝術(後現代藝術),該如何欣賞與收藏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第一,它們其實都沒有藝術史價值,也就不具備暴力升值的基本面;第二,所有這一類藝術,或許很貴,但基本上如同如今的房價,也就這樣了,若不是抄襲的,跌價會慢一點,但絕對沒有什麼嚇死人的升值空間;第三,怎麼欣賞,這就見仁見智了,會講故事的,故事也能打動你的,你喜歡就收藏好了,純屬私人愛好,與針對“文明結構”的保留毫不相干。這裡面與文明主體的結構方式,有很大,甚至絕對的關係。

    總而言之,今天,漢語圈所談論的當代藝術,不是西方文化語境的上下文關係的當代藝術,而是“今天的人”所創作的藝術。因為繪畫、雕塑到現代主義藝術就終結了,在藝術史文法中,根本就不存在當代繪畫、當代雕塑這一類不倫不類的名詞;裝置、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意義上的)、綜合材料等等後現代藝術,也正在大面積失效,它們正在經典化和知識化。

    而達明·赫斯特的鑽石骷髏和鯊魚屍體,其實是貌似藝術的工藝品。同樣,日本的: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等等所謂的日本當代藝術,其實是繼承了英國藝術投機大佬薩奇的精神傳統的,一場資本合謀的產物,甚至達明·赫斯特就是薩奇親手締造的商業消費社會的商品符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競技專業畢業的學生怎麼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