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衣賜履讀通鑑

    我個人感覺,雖然劉邦在帝王裡面是比較仁慈的,但是他不大瞧得上儒生,因此,後世的儒生往往把劉邦形容成流氓和大殺功臣的始作俑者。韓信在民間的口碑甚好,而且,他為劉邦立下了大功,但最後也逃不過被殺的命運。

    這樣的英雄人物,最適合拿來演義,其本身的故事已經足夠打動人了,再加上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演義,戲劇性、衝突性、悲劇性更加明顯,老百姓在愛看的同時,還可以特別過癮地痛罵劉邦和呂后,文學上的張力就顯現出來了。

  • 2 # 國史春秋

    “三不殺”源自於呂后殺死韓信的方法,即裝入麻袋,懸空吊起,用竹竿捅死,由此演化而來見光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三不殺,看似天衣無縫,結果被呂后逐一破解。至於劉邦有沒有承諾三不殺韓信,已經不得而知,但韓信感念劉邦的解衣推食到是千真萬確。因此在項羽的說客武涉和齊人蒯通的勸說下,韓信並沒有動搖,因為他想做個知恩圖報的忠義之士。但是在滎陽、廣武,劉邦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韓信有幾次按兵不動,坐壁上觀,因此洞若觀火的劉邦開始忌憚韓信。所以劉邦採納張良的計策,把大片土地都捨出去,分別賜予英布、彭越、韓信等人。劉邦有了仗義疏財,之後才促成一戰定乾坤的垓下之圍。

    那麼,劉邦有沒有許諾韓信“三不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想殺一個人會找到千萬種方法,兩個成年人之間是不會玩了些幼稚的文字遊戲的。

    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在事先沒有通知韓信的情況下,火燒火燎地就趕到定陶,然後抓起還在睡夢中韓信的帥印一把揣入懷中,由此可以劉邦早已處心積慮想消弱韓信的力量。之後,劉邦高調的在定陶稱帝,先給韓信來個下馬威。接下來,劉邦開始大封功臣,戰功第一的韓信被封楚王,之前掌管的齊國封地全部收回,而改封地處淮北、地方狹小、地瘠民貧、四面無除可守的楚地。即便如此的彈丸之地劉邦依然不放心,第二年又假借巡遊雲夢澤為名,將韓信抓捕,直到洛陽劉邦才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由此不難看出劉邦縝密的心思。

    回到長安後,韓信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為了避免劉邦猜忌,極不情願的放下身段,終日悶悶不樂,把酒澆愁,後來乾脆朝也不上。劉邦屢次率軍平叛,韓信稱病不從。既然韓信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正好給了劉邦釋放心中壓力的機會,因為屠殺功臣名聲畢竟不好聽,但是殺一個沒用的廢人就不會引來那麼多的閒言碎語。此時的劉邦已將韓信一眼望穿,所以一邊在消磨韓信,一邊等待時機,只要韓信稍有風吹草動,殺他只是個時間問題。

    果然,首先是韓信沉不住了氣。

    公元前197年,趙相國陳豨起兵造反,自立代王,劉邦率軍前去平叛,韓信依舊稱病不從。此時的韓信想玩個大手筆,因為韓信與陳豨之前就有密約,只要陳豨起兵,韓信必做內應。但是韓信沒來得急實施他的宏偉計劃,就被告發,於是蕭何與呂后設計誘擒韓信,一代名將黯然隕落。

    如果劉邦承諾韓信“三不殺”,呂后還會自作主張誅殺韓信嗎?

    當然不會,因為劉邦是皇帝,如何處置一個功臣得由他決定,呂后只能將韓信打入大牢,等待劉邦的命令。就連二次誅殺彭越的時候,呂后還需向劉邦請示商量,那麼殺起比彭越分量重的多的、而且有三塊免死金牌的韓信,為什麼會如此從容淡定、一氣呵成,顯然是經過劉邦的默許。所以才有了高祖豨軍歸,呂后奏報韓信被她殺死,劉邦的反應只是“且喜且憐之”,並沒有絲毫怪罪呂后的意思。如果劉邦真的不想殺韓信,那麼他的“喜”,從何而來!

    由此可見,所謂的“三不殺”,只不過是後人根據韓信的特殊死法,捕風捉影而來。而呂后之所以搞一幫女人來對付韓信,一是最大限度消除韓信的戒心,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羞辱曾經的名將。

  • 3 # 還童

    也不是訛傳

    韓信被封“淮陰侯”的時候曾要求劉邦答應他“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

    其實這種要求也從側面反映了韓信最終的悲劇了!

  • 4 # 休驛站

    當年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因為功高蓋主被貶為淮陰侯,韓信心裡仍然害怕被殺,就向劉邦要了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劉邦爽快的答應了,結果卻被劉邦的老婆想著法弄死了。方法就是:把他放進籠子,然後吊離地面,用竹籤捅死。其實就是劉邦消滅異姓王這一國策造成的。

  • 5 # 歷史的吻痕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一生,功績累累,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平魏國,背水一戰擊敗代、趙,北上降服燕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劉邦評價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加上影視劇中大家看到的,“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才會有“三不殺”的許諾訛傳出來,但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韓信是死於斬殺,並非影視劇中宮女們棍棒所殺。

    訛傳有“三不殺”許諾的原因

    第一,韓信功勞太大,皇帝許諾“三不殺”符合大家的期望,不然感覺對不起韓信的平定天下之功,第二,大家之所以會這樣傳,因為影視劇中“三不殺”是劉邦許諾給韓信的,同時,也展現楚劉邦自己的政治智慧,不殺功臣,反而會給予很大的保障,這也是一種“開脫”顯示劉邦的君主形象,第三,呂后雖然強勢霸道,但是殘殺功臣這種事,影響很大政治風險太明顯,當時那麼多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名將,還有其他的異姓諸侯王,都是戰鬥力很強的將領,要是沒有劉邦的預設,呂后不敢這樣做的,因此,許諾“三不殺”既可以給功臣名將一種訊號,劉邦是會善待打天下的兄弟們的,又可以穩定異姓諸侯王們,安穩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手機發熱怎麼辦?手機降溫方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