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瓜覺非常君
-
2 # 南紅講堂
清代雍正皇帝最愛單色釉瓷器,不僅愛其恬靜之釉質、素淨之風格,更愛其嬌美之形體,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
單色釉:美到極致是自然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
在唐代以前,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不過從藝術角度來說,這一大段時間瓷器的造型、色彩較為拙樸實用,多和現代人的審美觀有距離,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單色 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兩個時期。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單色 釉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 剔透玲瓏,精美無比。單色釉瓷器不浮、不囂、不靡、不媚,與彩釉瓷器相比,渾然天成、素雅淡淨,是公認的陶瓷製品中的“大家閨秀”。
單色釉主要有八種釉色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單色釉主要有以下幾種:
青釉:是中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經出現,宋瓷中官、哥、汝、龍泉、越窯、耀州窯等都燒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等。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劑為氧化鐵和少量的錳、鈷、銅。黑釉在南方從漢代開始,北方從唐代開始燒製,清代康熙年間,又發明了烏金釉,通體烏黑,亮處閃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綠釉:以銅色為著色劑,以鉛作為化合物的助溶劑,低溫燒成。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明代正德時期的孔雀綠很突出,明中期出現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期傑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白釉:釉內含鐵少,高溫燒成,白釉還可以分為甜白、象牙白、豬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魚肚白等。
紅釉:主要以銅為著色劑,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硃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
黃釉: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製方法。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藍釉:藍色釉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於唐三彩當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代宣德的藍釉主要有寶石藍、祭藍等。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的,以後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雍正偏愛黃色:黃釉釉色創新多
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的鼎盛時期,以造型豐富,品種多樣而著稱。雍正時期較短,相對於乾隆、康熙時期,瓷器的存世量也更稀少,但是雍正黃釉在釉色上有所創 新,燒製出了多種新釉色。雍正一朝的黃釉瓷以檸檬黃釉瓷最為出名,淡黃釉瓶、檸檬黃釉杯子、菊瓣盤等品種頗受歡迎。
淡黃釉瓶,清雍正,高365px,口徑82.5px,足徑42.5px。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 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 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 的藝術風格。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口徑167.5px,足徑72.5px,高125px。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 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近三千年的瓷器生產史上,單色釉瓷器不僅是出現最早的釉色品種,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佔居瓷器生產主流的地位。
明清兩代的瓷器生產總體上看是一個世俗的時代,無論是在御窯還是在民窯產品中,青花、釉裡紅、青花五彩、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佔比最大,它們因為裝飾手法和圖案都更貼近生活而盛行。
然而,單色釉瓷器卻反世俗而動,在釉色品種、仿古與創新、器物類別和器物造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成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清新、質樸的亮點!
所謂單色釉瓷器是指除自身釉色外不假其他任何色彩裝飾的瓷器。明清時期的單色釉瓷器雖可謂洋洋大觀,但從色系分則不出青、藍、黃、黑、紅、紫、綠、白諸種,而從單色釉瓷器的技術源頭出發,約略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對宋元釉色品種的繼承與發展、復古,第二是對外來技術的吸納,第三是明清兩代的創新。其生產、使用與流行的原因,固然不排除有釉色變化帶來的美感和視覺上的衝擊之效,但觀察單色釉瓷器的器物類別、用途和使用場所,並對比文獻記載可知,單色釉瓷器的生產使用又和宋明社會傳統、封建禮制相關,這裡面反映出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單色釉瓷器的盛行與景德鎮窯場生產技術積累是否存在關係,這都值得我們思考。
述古,在明代以前近三千年的瓷器生產史上,瓷器窯場雖然遍佈大江南北,直至塞外,但基本是以南北兩個生產中心(南方以浙江、江西為中心,北方以河北、河南為中心)為主向外輻射。在不同的歷史期內,名窯場各擅其勝,但主流產品仍然不出青、白二元的體系,一些名窯品種也多是在青釉體系內以釉色自身的變化為主,越窯秘色、汝窯天青釉、官窯瓷器、龍泉青釉、青白瓷等無不如是。以往我曾根據原始青瓷的燒造與使用時間、使用地區,結合漢代以前的文獻,指出今天我們稱為原始青瓷的瓷器在三代一直被稱為“琨瑤”,當時中原地區的人一直認為原始青瓷是玉器的一種。三代禮法尚質、道法自然!原始青瓷既然是玉,“得之可以為禮器”,所以原始青瓷被中原社會認知之初就進入禮器的行列。
原始青瓷之後的越窯是以“類冰”“類玉”之效被《茶經》列為茶器第一等名品,“類冰”指其釉質,“類玉”則講其胎質胎色;官窯、龍泉青瓷也一直是以如冰似玉、冰清玉潔為追求目標,換言之,生產高品質的青瓷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彌補天然玉料不足。這種以人造精品代替天然寶石的作法在古埃及也頗流行,他們稱人造的青釉Faience為假青金石,地中海東岸地區生產的高品質玻璃在很多地區又替代了天然的水晶。原始青瓷的出現固然有技術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但追逐玉石和冰的質效無疑讓瓷器在出現之初就走在取法自然的道路上,並深深影響了後來三千年的瓷器生產。如秘色瓷器除越窯自身特點外,釉色以“千峰翠色”為最上。傳說中的柴窯是“雨過天青雲破處”的色澤,實際上汝窯瓷器的釉色也確實有“雨過天青雲破處”這種雲、天合一的奇效。從官窯到龍泉青瓷,其釉色還有粉青、梅子青、豆青、冬青諸種,其色階雖異,全寓於自然之中。青釉瓷器模仿自然色澤的情況如此,在其他釉色品種上也大約相類,如月白、霽紅、霽藍、寶石紅、豇豆紅、蟹殼青、薑黃、檸檬黃、雞油黃、鱔魚黃、瓜皮綠、湖水綠、鐵鏽花、茶葉末、孔雀藍、孔雀綠、茄皮紫、胭脂紫等等,不一而足,這其中固然有用自然的顏色來形容瓷器產品的一面,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對上述色效的追逐應該是有意而為,試圖把自然融入生產可以說一直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目的之一。
至明代,單色釉生產除了對早期青瓷釉色的直接傳承外,還開始模仿燒造宋代汝窯、官窯等名窯的釉色,在瓷器生產中復古雖然是一個表面現象,但深究則有其社會文化原因,應當是明代社會對遭受元代破壞了的宋代文化重建的努力。明建國之初,太祖詔定祭禮器改用日用的瓷器,文獻有命龍泉燒造禮器之載,而在景德鎮的考古發現有洪武時期的白釉“官用供器”銘盞,也是單色釉瓷器。至嘉靖時期定壇廟祭器,開始分別為紅、黃、白、月白、青五色,併成定製,據萬曆《大明會典》載,壇廟祭器雖沿用三代禮器簠、簋、籩、豆、登、鉶、尊等名,但實際上簠、簋以大碗代替,籩、豆以盤代替,和日用器物更加接近。據雍正《大清會典》記載,清代祭禮器因襲明代舊制不改。至乾隆十二年,在沿用五種色釉的瓷器作為壇廟禮祭器的同時,認為祭禮器和日用器物相類,不合古制,遂採納三代青銅器物的造型,重新燒造不同釉色的簠、簋、籩、豆、登、鉶、尊等。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禮祭器看,乾隆新定燒造仿三代銅器造型之瓷質簠、簋、籩、豆、登、鉶、尊的制度到宣統時期一直存在。如此,單色釉瓷器在用途上,又是當時協和天地、溝通人神的重器,是瓷器生產服務於國家大事的內容。
明代以前,單色釉瓷器主要以青白黑黃紅綠等色系為主,主要為中國本土技術。金代孔雀藍釉/孔雀綠釉生產技術傳入中國並在北方發展,至明代這種技術隨著國家的統一進入景德鎮,是景德鎮窯場為引進外國單色釉生產技術之始。到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御窯廠生產的五十多種釉色中,外來技術不少於三分之一,其中單色釉技術既有來自東洋的,也有來自西洋的。清代御窯廠為生產御用瓷器對外來技術的引進與學習、消化的努力與成功,是有清一代放眼看世界學習並取得成功的少數例子之一。
為生產出高水平的瓷器,也或者為了與全國各名窯場競爭,景德鎮窯場不僅向國外學習,也能放下身架向全國各地學習,舊時的景德鎮瓷器生產行業是“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其中匠從八方來,正說明其技術來自各地。明代景德鎮之所以能在幾大官府窯場的競爭中勝出,併成為中國的瓷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鎮御器廠在明代天順時期以前已逐步掌了白釉、銅紅釉、龍泉青釉的燒造技術,而且與磁州窯、鈞窯和龍泉窯相比,產品質量更勝一籌,到天順八年成化皇帝繼位以後,為皇家燒造瓷器的窯場僅保留景德鎮一處。
景德鎮集天下各窯場釉色品種大成併發揚之,使得景德鎮窯場的產品空前多樣。和景德鎮相比,其他各處宋元時期的名窯場在明代中期以後逐步式微淪落為地方性窯場,產品只能行銷一方。各地傳統單色釉品種在景德鎮燒造成功的過程,正是景德鎮由名窯場之一走向瓷都、走向壟斷地位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