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福建的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謝氏總譜》卷首《聯譜序》)族譜的形式有裝訂成冊的(古為線裝,今與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圖表式的。
許多家族把編纂族譜作為後代子孫的一項義務寫進族規,重修族譜年限不等。閩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規定族譜30年一修。房氏則規定“宗譜有賢子孫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則存沒葬地,時日不爽。先儒雲,一世不修譜為不孝,宜知之。”(清·光緒《閩浦房氏族譜》)類似的族規,使修譜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譜所載內容詳略不一,通常除記載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係外,還有全族的墳墓、族田族產、祠廟等的方位、數量及管理使用辦法、家族的規約訓誡、修譜凡例義則、各類合同契約文書等。一些較詳的族譜,還記載有家族歷代的重大事件、與外界的糾紛、可嘉獎的人物傳記、科舉出仕、名人傳記以及義行節烈等。
族譜的核心內容是記載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以防血緣關係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蕩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
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族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
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福建的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份”。即在同一輩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一規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別。如某一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志”、“永仁”、“永貴”。
如此,在族譜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諡稱並加上“公”字,以示區別,沙縣一帶習俗,收養子若無族長和六親認可,不可上譜排字輩,否則會被罵為“出透的人”而遭岐視。排輩份除少數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縣雙峰村《丘氏族譜》載:從其二十一世始,標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述藏嘉。光前榮耀,世德作裘。仁親義祖,燕翼貽謀。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慶餘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丕振,億萬斯年。”(《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6頁《雙峰丘氏的歷史淵源》林明波)目前已傳至“垂”、“顯”字輩,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俗象,由於世系分支發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
永泰縣同安鄉張氏族譜規定,族人添丁按先後次序排號,日常稱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號,如同輩中是第20個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這一習俗在當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頗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還經常利用族譜中的血緣世系排行記載,進行“聯譜”活動。
安溪謝氏家族,曾於民國年間合數十宗支進行大聯譜。輩份分明後,各宗支子孫公議決定排行班次悉歸畫一,修纂總譜,旨在擴大家族勢力。謝氏家族裔孫謝維峻在《聯譜序》中稱:“聯之以譜,化弱小為強大,轉柔軟為堅剛,眾志成城。”此外還有,當族譜分支過多時另分幾個房派修譜(房譜和族譜通稱家譜)。
如一房人外遷,其房譜分出後就成為新的族譜。
由於族譜為同一姓氏家族承繼的依據,故一般只記男丁。少數族譜也將族中所謂“貞婦烈女”記載入乘。族譜有的依不同物件規定用筆著色的。據《島居三錄》載:“泉郡向修族譜,世系圖所牽連之線,有紅有黑,體例甚嚴。
紅線者,一本至親,雖遠房承宗亦然;黑線者,乞養異姓,即顯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誅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譜中用紅筆記入以示表彰,過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讀書人也用硃筆入譜。現在一些新修族譜仍沿此習。壽寧《劉氏總譜》中,凡上大學的族人,名下都劃上紅線,所書的姓名用譜名(即按族譜排行而起的名字),抱養子用黑線註明(連城一帶是用藍線)。
修譜和查閱族譜也很有講究。舊時對祖譜保管十分重視,須慎重儲存,定期曝曬,認真繕修。霞浦一帶,譜系分正譜、副譜(草譜)。副譜可以查閱,而正譜修好後,要入箱上鎖,將開鎖的鑰匙丟入祖祠神龕,以示此譜交祖先收存,以後禁開鎖。若遇副譜丟失,有事要查譜時,要先做“牲福”,祭請祖先同意,方可開鎖。
舊時一些宗族修譜,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譜告成後,還要造靈厝、做功德,請和尚法師觀燈;觀燈時造3座大靈厝(紙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設一些黑龕,供無子孫後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連城一帶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圖”(即寫在布上的族譜)。
行儀時,本族男丁都要到場,先是“新丁上圖”(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譜),上圖之家要給執筆者一個紅包,並燒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頭豬羊置於下廳的支架上;繼而是鳴鑼擊鼓放鞭炮;最後會餐,座位嚴格按輩份排列。族人圍坐喝酒談心,氣氛很好。連城人把正月“拜代圖”的宗族聚會稱為“鬧花燈”。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福建的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謝氏總譜》卷首《聯譜序》)族譜的形式有裝訂成冊的(古為線裝,今與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圖表式的。
許多家族把編纂族譜作為後代子孫的一項義務寫進族規,重修族譜年限不等。閩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規定族譜30年一修。房氏則規定“宗譜有賢子孫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則存沒葬地,時日不爽。先儒雲,一世不修譜為不孝,宜知之。”(清·光緒《閩浦房氏族譜》)類似的族規,使修譜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譜所載內容詳略不一,通常除記載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係外,還有全族的墳墓、族田族產、祠廟等的方位、數量及管理使用辦法、家族的規約訓誡、修譜凡例義則、各類合同契約文書等。一些較詳的族譜,還記載有家族歷代的重大事件、與外界的糾紛、可嘉獎的人物傳記、科舉出仕、名人傳記以及義行節烈等。
族譜的核心內容是記載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以防血緣關係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蕩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
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族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
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福建的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份”。即在同一輩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一規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別。如某一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志”、“永仁”、“永貴”。
如此,在族譜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諡稱並加上“公”字,以示區別,沙縣一帶習俗,收養子若無族長和六親認可,不可上譜排字輩,否則會被罵為“出透的人”而遭岐視。排輩份除少數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縣雙峰村《丘氏族譜》載:從其二十一世始,標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述藏嘉。光前榮耀,世德作裘。仁親義祖,燕翼貽謀。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慶餘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丕振,億萬斯年。”(《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6頁《雙峰丘氏的歷史淵源》林明波)目前已傳至“垂”、“顯”字輩,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俗象,由於世系分支發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
永泰縣同安鄉張氏族譜規定,族人添丁按先後次序排號,日常稱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號,如同輩中是第20個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這一習俗在當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頗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還經常利用族譜中的血緣世系排行記載,進行“聯譜”活動。
安溪謝氏家族,曾於民國年間合數十宗支進行大聯譜。輩份分明後,各宗支子孫公議決定排行班次悉歸畫一,修纂總譜,旨在擴大家族勢力。謝氏家族裔孫謝維峻在《聯譜序》中稱:“聯之以譜,化弱小為強大,轉柔軟為堅剛,眾志成城。”此外還有,當族譜分支過多時另分幾個房派修譜(房譜和族譜通稱家譜)。
如一房人外遷,其房譜分出後就成為新的族譜。
由於族譜為同一姓氏家族承繼的依據,故一般只記男丁。少數族譜也將族中所謂“貞婦烈女”記載入乘。族譜有的依不同物件規定用筆著色的。據《島居三錄》載:“泉郡向修族譜,世系圖所牽連之線,有紅有黑,體例甚嚴。
紅線者,一本至親,雖遠房承宗亦然;黑線者,乞養異姓,即顯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誅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譜中用紅筆記入以示表彰,過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讀書人也用硃筆入譜。現在一些新修族譜仍沿此習。壽寧《劉氏總譜》中,凡上大學的族人,名下都劃上紅線,所書的姓名用譜名(即按族譜排行而起的名字),抱養子用黑線註明(連城一帶是用藍線)。
修譜和查閱族譜也很有講究。舊時對祖譜保管十分重視,須慎重儲存,定期曝曬,認真繕修。霞浦一帶,譜系分正譜、副譜(草譜)。副譜可以查閱,而正譜修好後,要入箱上鎖,將開鎖的鑰匙丟入祖祠神龕,以示此譜交祖先收存,以後禁開鎖。若遇副譜丟失,有事要查譜時,要先做“牲福”,祭請祖先同意,方可開鎖。
舊時一些宗族修譜,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譜告成後,還要造靈厝、做功德,請和尚法師觀燈;觀燈時造3座大靈厝(紙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設一些黑龕,供無子孫後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連城一帶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圖”(即寫在布上的族譜)。
行儀時,本族男丁都要到場,先是“新丁上圖”(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譜),上圖之家要給執筆者一個紅包,並燒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頭豬羊置於下廳的支架上;繼而是鳴鑼擊鼓放鞭炮;最後會餐,座位嚴格按輩份排列。族人圍坐喝酒談心,氣氛很好。連城人把正月“拜代圖”的宗族聚會稱為“鬧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