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方書生朱金樁

    首先是科技,其次是飛行員素質,最後是產量。科技方面最優秀的要屬於美國,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因為飛機先進所以很容易打敗聯合艦隊的航空兵;飛行員素質最好的是日本,尤其是日本的精英選拔制度下催生的偷襲珍珠港和中途島大戰的飛行員,簡直是飛行員裡的夢之隊,可惜科技和飛機產量都比美國差;產量最可觀的是德國,空軍司令格林為了追求數量用盡渾身解數,可惜飛機的技術水平一直停滯後期因為機型太小而被盟軍拿到了戰爭主權。

  • 2 # 孤單男銀

    空中優勢的影響一可以快速打擊對方的縱深內的目標,破壞對方的機場倉庫橋樑交通線,同時有力的保障了的兵力集結交通線運轉以及可快速向對方縱深突破。飛機產量說白可以快速補充以及可升級換,這個二戰時只有鷹醬做到,開始鷹醬被腳盆的零戰壓制,後來鷹醬摸透零戰後升級並量產了對應對灰機就壓著腳盆打,把腳盆的零戰變成火雞打

  • 3 # 浩漢防務論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最終宣告結束,德日意為自己的發動戰爭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幾乎已經被盟軍的戰略轟炸夷為平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裝甲力量的舞臺更是空中力量的崛起,從諾曼底到阿登突擊戰,從中途島再到馬里亞納大海戰,都宣示著空中力量已經從陸地到海上全面統治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軸心國的戰敗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所致這種空中力量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戰略轟炸上更多的是體現在戰術飛機的生產和技術優越性上。 在這場有聲的飛機生產競賽中,美國無疑是這場競賽的最大贏家。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30萬架左右的戰機,今年在1943年一年當中美國就生產了9萬架左右的戰機其中還有兩萬架左右的飛機是戰略轟炸機。而英國在高峰時期也可以每年生產出4萬戰左右的飛機,其中也包括了私發的麥克斯頓重型轟炸機以及哈里凱斯重型轟炸機。並且需要提及的是,美國在二戰中只動了1/3的工業生產能力,相比軸心國的全力以赴美國二戰的很多工廠還在生產絲襪,鍋碗瓢盆等日用生活用品,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的馬歇爾援助計劃才可以順利的實施,因為在二戰史美國就堆積了足夠的戰略物資用來保證歐洲的戰後重建。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只要想做的話,飛機的總生產數量完全可以達到更驚人的100萬架左右。這一比例幾乎是德意日三國總飛機生產數量的450%。而德國也並不是沒有機會擁有一個數據較好的飛機生產數量。德國二戰的飛機生產,並非不能而是沒有做到。因為在盟軍戰略轟炸的最激烈的1944年,德國的飛機生產總數反而變得更高。到了更極端的1945年德國的飛機生產數量仍在飆升,這是不是可以認為德國在之前的戰爭中都沒有全力以赴的應對這場世界大戰呢。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空中優勢會對戰爭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這在二戰中已經被證明了,因此在現代戰爭中,奪取制空權成了各個國家軍隊的主要目標,可以說沒有制空權,也就沒有了戰爭的勝利的保障。

    二戰中日本和德國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制空權的喪失,在戰爭末期德國和日本的航空力量幾乎損失殆盡,根本無力對抗盟軍的進攻,而在以航空力量為首的打擊下,兩國最終戰敗。

    空中優勢最明顯的益處就是空中支援,除了探測偵查敵人情報之外,攻擊機、轟炸機能直接打擊敵方目標,而要想讓這些自衛能力較差的飛機順利完成任務,就需要奪取制空權。在二戰的西線戰場上,德國空軍幾乎被徹底消滅,德國陸軍的作戰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很是困難,有大量武器裝備和人員傷亡就是尚未接觸敵軍便被敵軍航空力量攻擊而造成的。而在抵達作戰地域後,這些德軍部隊往往已經損失慘重,戰鬥力大受損失。

    早在二戰之前,就有戰略轟炸的學說了,認為制空權將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而美國很好的踐行了這個戰略,研製了很多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在後來的對德對日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戰略轟炸極大的摧毀了敵國的工業體系,破壞其戰爭機器的運轉,同時也極大地摧殘了其人民士氣。而戰略轟炸更是能夠在不和敵人接觸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打擊,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很多島嶼爭奪戰其實就是為了給戰略轟炸機制造好的基地,用於更好的摧毀日本。

    而其是飛機數量只是決定空中優勢的一個部分,還有飛行員、訓練水平、後勤補給等等問題。二戰末期的德國空軍其實有很多高效能戰機,但是飛行員數量不足,燃油補給也是問題,於是這些戰機只能作為廢鐵停在地面上。

  • 5 # 雙馬尾班長

    早在二戰之前,義大利將軍杜黑就提出了“制空權”的概念,在傳統的海權、陸權之後,人類終於把目光投向了天空,那麼空中優勢和飛機的產量對於制空權來說分別意味著什麼呢?兩者由將對戰爭結果帶來哪些影響呢?

    有位將軍在提到制空權時曾說到“在飛機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戰機數量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取得制空權。”如果單獨從結果來說,這是成立的,若是想獲得空中優勢,要麼就是依靠戰機效能拉開差距,而且數量還有儘可能的多,才能確保制空權,這個我們可以從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中看出端倪,作為交戰雙方的美國和日本,日本的零式戰鬥機在效能上是相對優於美軍早期使用的F4F“野貓”戰鬥機的,但是F4F卻能夠有更多的搭載量,再加上合理的戰術“薩奇剪”,也能和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航打得有來有回。這就充分說明,戰機的數量對於空中優勢是有影響的。

    除了單純的看戰鬥機的數量與產量外,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戰鬥機造的再多再好,仍然是需要駕駛員駕駛的,還是拿太平洋戰爭舉例,在1941年開戰時,憑藉這此前的積累和相對優秀的戰機效能,日本人一度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可是由於日本國內的飛行員儲備數量顯然和美國不是一個量級的,於是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日方的精銳飛行員就被消耗的所剩無幾,後續新生代駕駛員的素質又跟不上,因此逐步失去了空中優勢。

    最後一點,再擁有空中優勢以後,就可以減少對手的戰機產量,盟軍在西線就是如此,在逐步掌握了制空權以後,美、英就出動上千架次的轟炸機對德國的主要工業地區進行轟炸,削弱了德國的工業能力,使得德空缺機少油,最終甚至無法升空作戰。說到底,戰爭比的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在制空權和戰機產量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火車的時候如何選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