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正經的馬一般每天能跑150公里,稍微好點的一天跑200公里,1000裡就等於500公里,然而現代人誰都沒見過一天能跑500公里的馬。歷史上的比較著名的馬,比如關羽的“赤兔馬”,劉備的“的盧”,項羽的“烏騅”,李世民的“颯露紫”等都是千里馬。所以古代所謂的“千里馬”根本不可能按如今的標準“日行千里”。

    關於千里馬究竟能不能一日千里有三種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與今天不同,比如千里馬之稱最早出現在《楚辭·卜居》中,當時周朝的一千里,換算成今天的長度,其實還不到30公里,別說馬,就是頭驢也不一定跑不完。所以“千里馬”,可能就是古代的長度換算與今天不同。

    第二種就是“千里”和“九”等數字一樣,只是一個象徵數字,用來表示馬跑的很快而已,並不是真的能每天跑一千里。

    而最後一種說法就是,古代中原缺少馬匹,大部分的駿馬都是捕捉來的Mustang馴服的,比如周穆王的八駿就是造父從華陽山捕捉來的Mustang。在虎豹豺狼到處都是的環境下,Mustang為了生存,鍛煉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領。然而如今的馬,大多都是人工馴養,已經喪失了拼命奔跑逃生的必要性,所以速度遠不能跟它們的祖先相比。

  • 2 # 張碰的

    百度普通的馬每小時能跑20-60公里不等。

    而世界上最快的馬的記錄保持者是純血馬。

    純血馬是一種馬類的總稱,以中短距離速度快而聞名於世,創造和保持著5000以內的各種距離的世界紀錄,還沒有其他品種的馬的速力超過它在近千年以來。

    再介紹下它保持的紀錄:

    1000米最佳紀錄:53秒7;

    1600米最佳紀錄:1分31秒8;

    2400米最佳紀錄:2分23秒

    以1000米來計算的話。它的秒速在18.87米/秒,以這個速度算的話時速在68km/H。

    古代千里等於現在500公里,按這個速度計算,千里馬是有可能出現的,然而馬當然不可能以這種速度長時間的奔跑,如同博爾特也不能一直以百米9秒58的速度長時間奔跑一樣。

    那古代為什麼會出現千里馬這種說法呢?

    我想,究其原因,就在古人愛用整數和善用誇張的修辭手法所致。古人愛取整數,以求文章對仗、工整,例如五十步笑百步。愛用誇張的手法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這種情況下,對千里馬的描述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文儒風

    歷來人們大多認為,千里馬泛指好馬,所謂“千里”只是個虛數。然而古代人卻在古籍文獻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千里馬實實在在跑出千里距離。看來問題主要出在“千里”這個長度上。千里馬一詞,最早見於《楚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以後中國正史中多次提到千里馬,如《史記·趙世家》:“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據考證,周朝時代的1華里摺合現代長度只有298.65米,1000華里就是現代的298.65公里。如以一個白晝12小時計算,平均每小時只需跑完24887.53米即可。對於馬來說,這是正常的速度,僅僅與“快走”差不多。實際的長途行進,不可能連續不斷的跑上12個小時,而是用某種“中速”。比如,每秒鐘行進10米,每小時行進36公里。那麼,用8個多小時跑完千里路程,其餘3個多小時用於途中的吃喝休息,應該說是符合邏輯的事情。

    馬在中國古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古人的出行工具,相當於現在的汽車,現在妹紙結婚都要求有車有房,車或者說馬在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很重要。另一方面,馬還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體現,我們知道在古代打仗的時候騎兵比步兵要牛,叫什麼鐵騎之類的。每個騎兵都要有馬,所以馬多馬少、馬好馬壞直接決定了國防實力。馬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卻不像現在的汽車一樣有品牌的保障,是不是千里馬,馬自己也不知道。快速有效的找出千里馬一直是人們的追求。於是以相馬為生的人就出現了,他們精心研究,創造了神秘神奇的相馬數術,並且發展為充滿智慧的中國古代認識論。

    古代相馬有三種方式,古人分出了三重境界。

    第一種“見馬之以徵”《呂氏春秋·觀表》中就介紹了10個會相馬的人,他們各自觀察馬的特徵都不一樣但是都可以找出千里馬。“見馬之一徵,而知節之高卑。”在《淮南子·齊俗》中也有說:“所相各異,其知馬一也”。這類人在古代被稱為數術家,《漢書·藝文志》有記載。

    第二種叫“得其精而忘其粗”代表人物是與伯樂齊名的九方皋。有一次,他給秦穆公相馬。相好了之後,秦穆公問:“千里馬長什麼樣子呀?"九方皋說:”好像是一匹黃色的公馬。“結果秦穆公看了馬就怒了,這明明是一匹黑色的母馬!這時候丞相說:”陛下,這正是小九的高明之處呀,這就是得意忘象啊。“這一種相馬術看見事物的本質而不會被表象干擾。《淮南子·道應訓》和《列子·說符》都有記載”其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以其所不視。“

    第三種就是大名鼎鼎的伯樂相馬術。第一種方法根據馬的特徵發現馬的本質,第二種超越了馬的形象直接看到馬的本質,而伯樂的相馬術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既得其本質又回到馬的形象。抽象的本質就蘊藏在具體的形象中,從具體的形象中得到抽象的本質,抽象的本質再上升為具體——把馬的天機再具體化,又形成了一匹完整的馬。這又讓我想起莊子的《心齋》”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用耳朵去聽,只能聽見聲,屬於感性認識;用心去聽,聽見的是音,屬於理性認識;用氣去聽,聽見的是樂,這我們暫且稱為悟性認識。聲、音、樂在古代是不同的東西,《樂記》中是這樣講的:”聲成文,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施,謂之樂”。氣是什麼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氣”是萬物的本源,就好比“道”用氣去聽就是用道去聽,道棲於人,道與我齊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感情道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腎不好的人是不是容易患上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