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犁解答
-
2 # 戴你飛
有個大前提,人性沒有絕對。簡單些說,就是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為什麼會造成這樣呢?我認為王陽明的心學闡述得比較好。人心都是一面鏡子,過度的慾望是灰塵。當鏡子撒了灰塵,一切都變了。如果鏡子沒灰塵,每個人都是聖人。有好人做了很多壞事,也有壞人做了好事。
事實上很多人的性格模型都差不多,性格模型也就那幾樣,熟透了一套用就知道他要做什麼想什麼。這是因為他們習慣性思維導致的。
至於怎麼洞察人性,首先擦亮自己的鏡子,再照別人,別人的人性就一鏡到底了。可以學習下王陽明的《心學》,再學點《鬼谷子》作為方法。
最後抄了王陽明的四句教送你: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
3 # 馨月說財經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洞察人性,從而能通達世間。但是一個人如果不能反觀自性,不能洞悉自心,是無法洞察人性的。這就好比自己的心是一面鏡子,自己的心沒有擦亮卻想照見別人的心性,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欲明人性當先從明自性出發,唯此一途,別無他路。
釋迦牟尼佛昔年苦修六年,不得究竟,於是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後睹明星而悟道,悟道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眾生皆有佛性,日用而不知,正因不明自性才會日夜求索,癲狂慌亂,苦惱重重。煩惱充塞,自己連自己都看不清,又怎麼能看清他人乃至世間呢?所以一個人當破妄顯真,才能見自性、通人性。
而世間見性之法,莫過於佛道兩家的正法,而於見性問題的理論與實修上,佛法當更為系統與嚴謹。佛法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註腳,每部經典皆不離本性,皆是本性的智慧體現,也是指導人們迴歸本性的方法。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在《楞嚴經》中被歸納為二十五圓通法門,從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二十五個角度,闡述瞭解開煩惱從而獲得圓通的方法,這是現代人選擇迴歸本性方法的具體總結,如果想洞察人性之根本,當深入學習與踐行。
人生之事,多在求不得上下功夫,不僅讓人荒廢了年華還苦惱叢生,卻沒有幾個人明白放下才是開啟自己心靈的鑰匙,也只有放下煩惱才能讓自己洞察人性。
如何放下?頓悟漸修!悟從理入,事從漸修,理事不二,才能真的放下。
能令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起作用的本體是什麼?明白了這個本體,這就是頓悟。悟只是理入,並不算難,從六根上任何一門窮究其根本,都可以悟道,但難在實證上,如何實證?
悟性高一些的,就會從心下直修,心無所住,萬事來而不住,去而不隨,凡塵事如虛空中的塵埃隨其起落,了了分明卻不隨其境轉。行走坐臥皆心中了了,不執不取,心如湖中水,事來不過是水中掀起漣漪,事去不過是漣漪復歸於平靜,而我心時時如水性,漣漪起伏只不過是水性的幻化罷了,成汽成冰亦不離水性之根本,又何能礙我真如本性?如此日久,則本性自現在前。
悟性差一些的就要按次第法門修行,但是次第法門不管如何多樣,其中重點無非是“全體為用,全用為體”,怎麼理解這八個字?
次第法門修行講究一心專注,不管你念佛、念法、念僧還是修行其他法門,如果不能專注一心是很難實修成功的。因為不管唸佛、念法等,都是在起心動念,但是這個起心動念和我們平時的雜念不同,這是一個專注的訓練,平時的雜念是心隨境轉,而當下的正念是迴光返照,這是全體為用。
專注一念由於念念都是真心起用,所以念念既心,心念一如。如此功行日久,心念專注,其他的雜念自然難起作用,當你的專注一念成為獨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悄然墜落,而其他雜念亦難升起時,彼時心中空明朗淨,無所掛礙,則真心自然顯現,這是全用為體。
本性一現,世出世間,山河大地與人間萬事都不過都是心中影現,自然對人性問題了了分明。從本性出發,洞悉人事如觀自身,皆是真實,自此虛偽盡落,真心發用。
真心發用,則六根、六塵、六識與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的相互因果關係就會如實地反映在內心當中,自然對自性的本質、善惡、愛憎、取捨、戒定慧、貪嗔痴乃至種種心性瞭如指掌,體悟了自性自然也就明白了人性,對人的一笑一顰、一冷一熱,乃至種種心態則不辨自明。
回覆列表
聽其言,觀其行,品其德,量其才,覓其想,忖其志,察其好,究其欲,看生活,會其友,望其家,審五官。
一個人的說話與行動是不是一至,這個人的道德指數高低,有沒有才學,經常考慮什麼樣的事,興趣愛好是那些,心中的理想是什麼,他的慾望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主要習慣有那些,他經常與什麼人在一起,看看他的生長環境,父母的素養如何。
觀察一個人的方法很多,角度很多,品評一個人很難,但也不難,只要平時多觀察,思考,總結,類比,從廣泛的資訊中反覆篩選,最佳化,認證,衡量 ,根據自己的,公允的,一分為二的標準去審視,驗證 ,時間一長自然心中有數。
人的相貌,舉止,言談,動作,姿態,都是豐富的資訊資料包,蘊含著這個人的細微的內心世界 。初次相見作為一個範本,幾次接觸後多個範本放在一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個人初淺的印象,悅然心中。每一次接觸,都會加深印象,增進了解。讀懂一個人,是長期的過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隨時都有改變,或是或非 ,或正或反,但有一點,萬變不離其中。
言如其人,相如其人,形如其人,事如其人,聲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
人的一切均由自己創造,日深月久養成了習慣思維,習慣性情,習慣語言,習慣方法,習慣認知,習慣感悟。其實人的資訊,都暴露在現實生活中 。
洞查人性是一門學問,更是一個人發現力,分析力 ,三觀走向,追求的習性,生活歷練,洞察力,自身修為的總要求,學習進步方向的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