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北陸遜

    安史之亂後,讓唐續命150年的,恰恰是曾被詬病為“唐亡於藩鎮“的藩鎮。是不是有點衝擊你的常識?

    藩鎮?

    對,藩鎮。

    因為以訛傳訛的緣故,大家一般都認為唐亡於藩鎮。典型的說法有二,一是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二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宰相趙普的對話,明確認為唐亡於藩鎮。

    這話不能說錯,但是嘛,越讀史書越覺得,可能沒那麼簡單。

    藩鎮其實對維持唐的統治是有利的。

    不信,我們來看看兩個古人的評價。

    一個是李綱,著名的主戰派大臣:

    “皆賴方鎮相與掎角以定其亂,則方鎮之兵不得謂無功於唐”

    另一個是誰呢?秦檜。著名的漢奸賣國賊。

    “使異日士卒精練若唐藩鎮之兵,將相得人若唐肅、代之臣,大金之於中國能必其勝哉”

    什麼意思呢?一個大忠臣,一個大奸臣,對唐藩鎮的評價卻都是非常正面的。

    原因何在?

    秦檜言唐藩鎮兵“士卒精練”,李綱言“方鎮相與掎角以定其亂”。

    也就是說,藩鎮兵戰鬥力強。廢話,你戰鬥力弱,就讓別的藩鎮或者中央吞併了;其次,藩鎮割據,地盤都不大,而且互相牽制,誰也吃不掉誰。這就保持了一種恐怖平衡。

    由於藩鎮都沒有絕對的實力,所以諸侯其實也是不敢異動的。因為你一動,唐天子就可以調遣藩鎮兵滅掉你,恢復彼此間的平衡。

    比如,上了中學課本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平亂的是隨鄧節度使李愬,今天的湖北隨州河南鄧縣等地的節度使,其實也是藩鎮,只不過忠於中央罷了。

    緊隨吳元濟叛亂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唐憲宗是調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節度使平定的。大兵壓境之下,李師道被部下所殺。

    這裡可能說的有點遠。但其實不是。

    唐後期的藩鎮割據,使得唐沒有一個明確的權力中心,反而延長了它的壽命?很玄妙是吧?一點也不。相比較的是宋,強幹弱枝,中央禁軍實力很強,軍隊大都集中於卞梁也就是開封。這樣看起來中央容易壓制地方,地方不容易造反,但是強大的中央禁軍如果崩潰,局面就再也無法收拾,北宋也就崩了。

    沒有極其強大的中央反而使得唐的生命力異常頑強,是不是很好玩?因為敵人找不到攻擊重心。

    再打個比方,人是很容易乾死的,砍掉腦袋就死掉了。但是蚯蚓不行,砍成十七八段它還活著。它沒有把生命都集中於腦袋那一點。

    唐就是這樣一條百足蟲。很難乾死。

    至於有人把晚唐看做周天子,那是真的小看唐了。

    唐中央雖然不具備北宋禁軍那樣強大的碾壓優勢,但唐代宗使用哥舒翰的神策軍重建中央禁軍以後,雖不能完全割除藩鎮,但威懾藩鎮還是綽綽有餘的。

    神策軍的存在,使得唐藩鎮叛亂很少。但藩鎮一旦叛亂,唐中央也不懼,通常的局面是神策軍為主體,藩鎮配合。

    比如元和元年,也就是806年,西川節度使 劉闢(大耳兒,你好兄弟穿越了)叛亂,就是神策軍為主力平定的。

    地方互相牽制,中央有神策軍具備相當實力,這使得唐的局面頗為穩定。所以儘管唐在後期騷操作不斷,甚至多次丟掉都城,但很快就能借助諸侯的力量打回來。

    這種平衡局面直到黃巢造反才徹底改變。黃巢流竄攻擊的方式破壞了藩鎮間的這種平衡,很多藩鎮被消滅,存活下來的朱溫李克用秦宗權楊行密等人都趁機兼併其他藩鎮,擴充地盤。這個時候的唐皇室才有點周天子的意思。但這個時候,離唐徹底滅亡也就是二三十年了。

    也就是說,藩鎮不是唐亡的原因,黃巢打破藩鎮平衡才是唐亡的真正原因。

    其實,藩鎮割據高潮期,唐的局面反而是比較好的。因為藩鎮之間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勵精圖治,所以大家都積極支援農耕,鼓勵商業發展。唐割據時期是中國商業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商業發達,才有關稅嘛。

    歷史需要細讀

  • 2 # 你好龍灣

    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亡於公元907年,享國共290年。共經歷20帝,在中宗和睿宗之間曾有武周政權。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係,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安史之亂中的“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節度使最早設置於唐睿宗李旦時期,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定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藩鎮內軍需排程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後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於一身,併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到玄宗晚年,節度使權傾一時,使得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了條件。

    對於這場叛亂,唐朝政府沒有絲毫準備,所以安祿山進軍速度很快,當年底,叛軍就攻佔了東都洛陽,並向長安進發,此時的唐朝中央亂作一團。到了公元756年6月,安祿山的軍隊攻佔了潼關,唐玄宗不得不攜帶文武百官、後宮、宦官等逃離了長安。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時,隨行部隊發動了譁變,斬殺了宰相楊國忠,逼死了玄宗寵妃楊貴妃。此後,太子李亨與玄宗李隆基分道揚鑣,當年7月,太子李亨行至寧夏靈武時宣佈登基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延續了7年時間,一直到公元762年才得以全部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幾乎動員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國力,自此以後,唐朝的國力再也沒有恢復到玄宗天寶年間的水平。安史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就是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長期存在於唐朝後期,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攻擊,使得中國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導致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唐朝又延續了約150年時間。面對著藩鎮割據、長期戰亂的局面,唐朝中央政府多數時間是在忍耐,但是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唐朝政府與藩鎮也曾發生過戰爭,其中以德宗、憲宗、武宗時期的三次戰爭規模較大。但是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說為什麼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還能支撐約150年的時間,主要原因:

    一是雖然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尚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態勢,各個藩鎮勢力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不允許某個藩鎮勢力坐大。另外,各個藩鎮都在想著保住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沒有想著推翻中央政府。

    二是唐朝的中後期,朝廷中的宦官勢力非常強大,不僅僅中央政府的禁衛軍掌握在宦官手中,而且有好幾任皇帝都是由宦官策劃和擁立的,宦官們可以擁立皇帝,也可以廢掉皇帝,這也是一股可怕的政治勢力。

    三是朝廷中朋黨之政愈演愈烈。封建社會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症、痼疾。唐朝後期的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如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牛、李黨爭”等等。朝廷中的宦官勢力、官僚士大夫勢力以及地方藩鎮勢力形成了相對平衡的態勢。

    四是唐朝中晚期,開始並沒有出現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因此形勢還不太危急。到了公元875年,爆發了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唐朝的形勢急轉直下。為了剿滅農民起義軍,朝廷只得藉助於地方藩鎮的力量,由此也使得朱溫的力量一步步的坐大,最終成為了埋葬唐朝的掘墓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菜不能隔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