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夢小同學
-
2 # 王志敏89580991
佛教中空的意思是“四大皆空”。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會、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Sunny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溼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
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蜀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水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質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乍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第六的涅盤境界不再輪迴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國大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甚麼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於物質界,後四屬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關於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於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隻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並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於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業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
-
3 # fighting兜兜媽咪
佛教中空的意思是:一切萬有都是緣起。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常見詞彙:
【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世間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迴圈在迴圈。重複在重複,無空無空。
【求 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透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
【佛 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看到佛像,就聯想到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許許多多的教訓。
【磕 頭】表示對佛的禮敬,向覺悟者學習,在覺悟者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是為了制伏傲慢心。
回覆列表
佛教的空,是指修行人離一切相的清淨自性。佛法是心法,修佛就是清淨心。
如四大皆空,四大指法界組成最基本元素,地、火、水、風。
四大皆空,是讓修行人離一切世間諸法相,自性清淨。
空的不是地、火、水、風的四大,空的是修行人的取著心。心不取著了,就清淨了。這個清淨心就是如來本性。
擴充套件資料
空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
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
天台大師智顗與嘉祥大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系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相對於此,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體空觀,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體即是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