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啟超認為孔子人格思想是儒學的核心
“中國的學問……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
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
《論語》說‘修己以安人’,加上一個‘以’字,正是將外王學問納入內聖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為出發點。以現在語解釋之,即專注重如何養成健全人格。
人格鍛鍊到精純,便是內聖;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因此我們評價梁啟超的儒家哲學觀:“梁啟超認為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學問,舍人格主義外無人生哲學。
(二)梁啟超認為學是人格養成基本方法
梁啟超認為人格的養成是靠學,而學又分為兩個門徑,一是內發,二是外助。歸根結底,內發對人格的養成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梁啟超認為孔子用“仁”和“君子”表示所謂的人格
“仁”是代表人格抽象的名;“君子”是代表人格具體的名。
同時,梁啟超還提出了研究君子標準的方法:
“最好是先將《易經》六十四條的卦、象、傳‘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君子以……’都錄下來,再將《論語》所說的君子全數錄出,再將《禮記》及他書引孔子講君子的話,簡擇錄出,然後分類排比,列為綱目,或者可以求出個總標準來。”
四)梁啟超將平等主義的色彩作為孔子人格思想的特徵
梁啟超認為:
“孔子講的人格標準,凡是人都要遵守的,並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義務的輕重來。
(一)梁啟超認為孔子人格思想是儒學的核心
“中國的學問……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
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
《論語》說‘修己以安人’,加上一個‘以’字,正是將外王學問納入內聖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為出發點。以現在語解釋之,即專注重如何養成健全人格。
人格鍛鍊到精純,便是內聖;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因此我們評價梁啟超的儒家哲學觀:“梁啟超認為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學問,舍人格主義外無人生哲學。
(二)梁啟超認為學是人格養成基本方法
梁啟超認為人格的養成是靠學,而學又分為兩個門徑,一是內發,二是外助。歸根結底,內發對人格的養成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梁啟超認為孔子用“仁”和“君子”表示所謂的人格
“仁”是代表人格抽象的名;“君子”是代表人格具體的名。
同時,梁啟超還提出了研究君子標準的方法:
“最好是先將《易經》六十四條的卦、象、傳‘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君子以……’都錄下來,再將《論語》所說的君子全數錄出,再將《禮記》及他書引孔子講君子的話,簡擇錄出,然後分類排比,列為綱目,或者可以求出個總標準來。”
四)梁啟超將平等主義的色彩作為孔子人格思想的特徵
梁啟超認為:
“孔子講的人格標準,凡是人都要遵守的,並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義務的輕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