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行,因為沒那麼多兵,能堅守住也都要謝天謝地了。
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北伐就是要收復中原,就是要打到許昌,就是要迎漢獻帝。實際上怎麼可能?關羽的兵根本不足以支撐這麼遠的軍事行動。他的目標其實就是拿下襄樊,確保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勢力範圍。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最北的南陽郡仍在曹操手中,江夏郡曹劉孫各有一部分,南郡大部分被東吳打下,小部分仍在曹操手中,後劉備借荊州(實際就是借南郡),基本控制在劉備手中。南部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都被劉備所得。之後,劉備攻打益州,孫權討要南郡,劉備回師欲與孫權決戰,突然聽聞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曹操得隴望蜀,派張郃攻打西川。劉備不敢兩線作戰,一面派張飛攻打張郃,一面與孫權議和,雙方決定湘水劃界,劉備將長沙、桂陽二郡代替南郡還給孫權,並從江夏郡撤兵。於是劉備佔武陵、零陵、南郡,孫權佔江夏、長沙、桂陽,曹操仍佔南陽郡(以及小部分南郡和江夏郡)。
因為已經議和,東吳的三個郡不能打主意,所以關羽(當時負責劉備陣營的荊州事務),就把目光落到曹操佔據的南陽郡和南郡北部上。所以才有了襄樊之戰。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關羽的兵是不足的。
關羽打襄樊是在漢中之戰結束兩個月後,漢中之戰,是劉備、曹操雙方集結各自主力的一場大決戰。曹操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劉備要贏,付出了慘重代價,已經到了男子皆戰、女子皆運的地步。這場戰役打完,漢中、益州已經沒什麼人可以用了。也就是說,關羽北伐,無法獲得西邊益州的支援。
再有證明關羽兵力不足的證據是劉封、孟達。漢中之戰,劉封、孟達被劉備派遣奪取東三郡(上庸、新城、房陵)。“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三國志•劉封傳),劉封孟達以三郡新定不穩為由拒絕出兵。三郡屬於益州,並不歸關羽節制。關羽向劉封孟達要兵,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荊州兵力不足。
最後是失荊州的過程,更進一步證明了關羽沒有兵力。失荊州,就是東吳都督呂蒙假稱有病退休,以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寫信給關羽,表示了自己的欽佩。關羽大意,認為陸遜黃口孺子不足為懼,就將荊州守軍抽走大部。這才有了呂蒙白衣渡江,輕取江陵。如果關羽兵力夠,又何必冒險抽走荊州守軍?
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關羽沒有兵力支撐他進一步北上。即使僥倖奪下了樊城,也就只能到此打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關羽水淹七軍,得了眾多於禁統領的曹軍。問題在於,新得的軍隊不可能馬上投入戰鬥,不僅是號令不一定統一的問題,更是一個忠誠度的問題。這些兵都是北方人,你帶著他們北上,隨時可能臨陣倒戈。有了這群人非但不能擴充兵力,還得分原本的兵去看著他們,只能是一種掣肘。
另外,東吳就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了。事實上,歷史上關羽圍樊城的最後階段,呂蒙已經奪了江陵。你拿下了樊城,老巢卻被東吳抄了,怎麼進一步北上?到時候,曹操南下欲奪回襄樊,東吳截住後路,關羽豈不是腹背受敵,必死無疑?就算關羽僥倖在呂蒙奪江陵之前就拿下樊城,如果還不及時回防,一樣會丟掉大本營。所以,關羽別無選擇,不可能進一步北上的。
當然不行,因為沒那麼多兵,能堅守住也都要謝天謝地了。
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北伐就是要收復中原,就是要打到許昌,就是要迎漢獻帝。實際上怎麼可能?關羽的兵根本不足以支撐這麼遠的軍事行動。他的目標其實就是拿下襄樊,確保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勢力範圍。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最北的南陽郡仍在曹操手中,江夏郡曹劉孫各有一部分,南郡大部分被東吳打下,小部分仍在曹操手中,後劉備借荊州(實際就是借南郡),基本控制在劉備手中。南部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都被劉備所得。之後,劉備攻打益州,孫權討要南郡,劉備回師欲與孫權決戰,突然聽聞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曹操得隴望蜀,派張郃攻打西川。劉備不敢兩線作戰,一面派張飛攻打張郃,一面與孫權議和,雙方決定湘水劃界,劉備將長沙、桂陽二郡代替南郡還給孫權,並從江夏郡撤兵。於是劉備佔武陵、零陵、南郡,孫權佔江夏、長沙、桂陽,曹操仍佔南陽郡(以及小部分南郡和江夏郡)。
因為已經議和,東吳的三個郡不能打主意,所以關羽(當時負責劉備陣營的荊州事務),就把目光落到曹操佔據的南陽郡和南郡北部上。所以才有了襄樊之戰。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關羽的兵是不足的。
關羽打襄樊是在漢中之戰結束兩個月後,漢中之戰,是劉備、曹操雙方集結各自主力的一場大決戰。曹操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劉備要贏,付出了慘重代價,已經到了男子皆戰、女子皆運的地步。這場戰役打完,漢中、益州已經沒什麼人可以用了。也就是說,關羽北伐,無法獲得西邊益州的支援。
再有證明關羽兵力不足的證據是劉封、孟達。漢中之戰,劉封、孟達被劉備派遣奪取東三郡(上庸、新城、房陵)。“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三國志•劉封傳),劉封孟達以三郡新定不穩為由拒絕出兵。三郡屬於益州,並不歸關羽節制。關羽向劉封孟達要兵,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荊州兵力不足。
最後是失荊州的過程,更進一步證明了關羽沒有兵力。失荊州,就是東吳都督呂蒙假稱有病退休,以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寫信給關羽,表示了自己的欽佩。關羽大意,認為陸遜黃口孺子不足為懼,就將荊州守軍抽走大部。這才有了呂蒙白衣渡江,輕取江陵。如果關羽兵力夠,又何必冒險抽走荊州守軍?
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關羽沒有兵力支撐他進一步北上。即使僥倖奪下了樊城,也就只能到此打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關羽水淹七軍,得了眾多於禁統領的曹軍。問題在於,新得的軍隊不可能馬上投入戰鬥,不僅是號令不一定統一的問題,更是一個忠誠度的問題。這些兵都是北方人,你帶著他們北上,隨時可能臨陣倒戈。有了這群人非但不能擴充兵力,還得分原本的兵去看著他們,只能是一種掣肘。
另外,東吳就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了。事實上,歷史上關羽圍樊城的最後階段,呂蒙已經奪了江陵。你拿下了樊城,老巢卻被東吳抄了,怎麼進一步北上?到時候,曹操南下欲奪回襄樊,東吳截住後路,關羽豈不是腹背受敵,必死無疑?就算關羽僥倖在呂蒙奪江陵之前就拿下樊城,如果還不及時回防,一樣會丟掉大本營。所以,關羽別無選擇,不可能進一步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