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的聲母可以分為四類:全清,用現代術語說叫不送氣清音,比如 [p], [t], [ts];次清,用現代術語說叫送氣清音,比如 [pʰ], [tʰ], [tsʰ];全濁,用現代術語說叫濁音,比如 [b], [d], [dz];
以上三類都只是針對塞音、擦音、塞擦音而言的。而剩下的鼻音、流音、半母音等亂七八糟的聲母,就都歸入第四種:
全清和次清統稱清聲母,全濁和次濁統稱濁聲母。
從中古漢語到普通話,次濁聲母基本上沒有變化,有變化也一般不與其它幾類相混。「魚」字在中古是 [ŋ] 聲母,普通話是 [j] 聲母,都是次濁。(原諒我不說零聲母吧,亂……)
中古的全濁聲母,到了普通話中都清化了,所以僅根據普通話的聲母無法判斷中古聲母是清還是濁。不過,中古的全濁聲母在送氣和聲調方面留下了一些痕跡:
(不提入聲了,亂……)
列個表吧:
所以,排除次濁聲母和入聲之後:
「古」「苦」普通話都是上聲,「之」普通話是陰平,所以中古都是清聲母。
中古漢語的聲母可以分為四類:全清,用現代術語說叫不送氣清音,比如 [p], [t], [ts];次清,用現代術語說叫送氣清音,比如 [pʰ], [tʰ], [tsʰ];全濁,用現代術語說叫濁音,比如 [b], [d], [dz];
以上三類都只是針對塞音、擦音、塞擦音而言的。而剩下的鼻音、流音、半母音等亂七八糟的聲母,就都歸入第四種:
次濁,比如 [m], [l], [j] 等。全清和次清統稱清聲母,全濁和次濁統稱濁聲母。
從中古漢語到普通話,次濁聲母基本上沒有變化,有變化也一般不與其它幾類相混。「魚」字在中古是 [ŋ] 聲母,普通話是 [j] 聲母,都是次濁。(原諒我不說零聲母吧,亂……)
中古的全濁聲母,到了普通話中都清化了,所以僅根據普通話的聲母無法判斷中古聲母是清還是濁。不過,中古的全濁聲母在送氣和聲調方面留下了一些痕跡:
平送仄不送:全濁聲母平聲字變成送氣清音,仄聲字變成不送氣清音;平分陰陽:清聲母平聲字變陰平,濁聲母平聲字變陽平;全濁上變去:全濁聲母上聲字變去聲,其餘保留上聲。(不提入聲了,亂……)
列個表吧:
所以,排除次濁聲母和入聲之後:
普通話陰平、上聲,中古肯定是清聲母;普通話陽平,中古肯定是濁聲母;普通話去聲,如果是送氣聲母,那麼中古肯定是清聲母,否則不能確定。「古」「苦」普通話都是上聲,「之」普通話是陰平,所以中古都是清聲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