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1點心理學
-
2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是以第三人稱來說自己,說明了什麼心理?
回答:
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以第三人稱自居的階段,還記得嗎?大約是在兩歲左右的時候。
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表明,嬰兒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的區別,對於小嬰兒來說,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有著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他們開始用第三人稱來表達“我”的概念:
“寶寶(自己的小名)自己!”
“寶寶(自己的小名)要!”
這是孩子從與媽媽的共生狀態中漸漸脫離,走向獨立的萌芽期。所以他們會用媽媽對自己的稱呼來表達“我”。很快,隨著孩子感知覺能力的發展,自主感不斷的增強,他們會稱呼自己為“我”,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標誌。
通常,一個早已分清了“你我他”人際邊界的成年人,是不太會用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的。我們常見到的這種以“他者”的視角來稱呼自己,大多數出現在兩種情況下:
一、自我激勵的一種表達方式
並且Kross透過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以“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會使與“負面自我指責過程”相關的大腦區域啟用,而以第三人稱自我對話時,人的大腦似乎會迴避這個認知區域。
通俗來說,一旦我們用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時,我們就和自己拉開了一個心理距離,這個距離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逃開一些令我們焦慮的情境,比如內疚、羞怯、自卑等等,提升滿滿的自信。
比如電視裡常看到的,某人對自己說,“加油!***!你可以的!”
二、賣萌的一種表達
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叫做“退行”,當面對壓力等某種特殊情境時,個體可能運用以前是恰當的但現在卻不成熟的行為。比如,尷尬的時候,成年人也會用吐舌頭的方式來化解尷尬。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想重回到兒時以重溫舊夢獲取某種心理滿足的需求。再回到那個自我意識尚處萌芽階段的年代,回到一邊模糊地表達著自我要求,一邊又感受著與養育者的共生,被關注、被呵護。
比如處於熱戀中的女生會用第三人稱來自稱,“**今天不開心了”,表達的是一種親暱,以及萌萌的撒嬌。但若是場合和身份不對,就會讓人覺得太過幼稚了。
-
3 # 21點心理學
如果一個人總是用第三人稱來說自己,可能這個人的自尊心很強,尤其是在自己犯錯的時候,用第三人稱可以很好的緩和自己的心理壓力,透過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減少自己犯錯後對自尊心的損傷。
當然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這種用第三人稱來代替第一人稱的方式就是保護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為了保護自我價值不被貶低,我們還有很多手段,比如自我妨礙(在事情發生前就給自己找好可能失敗的藉口),還比如對失敗進行外歸因(失敗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他人,環境,而不是自己)等等。
總之,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畢竟趨利避害是我們的本能。但是過度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容易讓我們產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所以在恰當的緩和自己心理壓力,維護了自己的正常自尊過後就要進行恰當的自我反省,及時的接納批評和自我批評。因為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實現更好的自己。十一。
-
4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是以第三人稱來說自己,說明了什麼心理?
回答:
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以第三人稱自居的階段,還記得嗎?大約是在兩歲左右的時候。
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表明,嬰兒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的區別,對於小嬰兒來說,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有著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他們開始用第三人稱來表達“我”的概念:
“寶寶(自己的小名)自己!”
“寶寶(自己的小名)要!”
這是孩子從與媽媽的共生狀態中漸漸脫離,走向獨立的萌芽期。所以他們會用媽媽對自己的稱呼來表達“我”。很快,隨著孩子感知覺能力的發展,自主感不斷的增強,他們會稱呼自己為“我”,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標誌。
通常,一個早已分清了“你我他”人際邊界的成年人,是不太會用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的。我們常見到的這種以“他者”的視角來稱呼自己,大多數出現在兩種情況下:
一、自我激勵的一種表達方式
並且Kross透過實驗研究得出結論:以“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會使與“負面自我指責過程”相關的大腦區域啟用,而以第三人稱自我對話時,人的大腦似乎會迴避這個認知區域。
通俗來說,一旦我們用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時,我們就和自己拉開了一個心理距離,這個距離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逃開一些令我們焦慮的情境,比如內疚、羞怯、自卑等等,提升滿滿的自信。
比如電視裡常看到的,某人對自己說,“加油!***!你可以的!”
二、賣萌的一種表達
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叫做“退行”,當面對壓力等某種特殊情境時,個體可能運用以前是恰當的但現在卻不成熟的行為。比如,尷尬的時候,成年人也會用吐舌頭的方式來化解尷尬。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想重回到兒時以重溫舊夢獲取某種心理滿足的需求。再回到那個自我意識尚處萌芽階段的年代,回到一邊模糊地表達著自我要求,一邊又感受著與養育者的共生,被關注、被呵護。
比如處於熱戀中的女生會用第三人稱來自稱,“**今天不開心了”,表達的是一種親暱,以及萌萌的撒嬌。但若是場合和身份不對,就會讓人覺得太過幼稚了。
回覆列表
如果一個人總是用第三人稱來說自己,可能這個人的自尊心很強,尤其是在自己犯錯的時候,用第三人稱可以很好的緩和自己的心理壓力,透過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減少自己犯錯後對自尊心的損傷。
當然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這種用第三人稱來代替第一人稱的方式就是保護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為了保護自我價值不被貶低,我們還有很多手段,比如自我妨礙(在事情發生前就給自己找好可能失敗的藉口),還比如對失敗進行外歸因(失敗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運氣,他人,環境,而不是自己)等等。
總之,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畢竟趨利避害是我們的本能。但是過度的自我價值保護傾向容易讓我們產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所以在恰當的緩和自己心理壓力,維護了自己的正常自尊過後就要進行恰當的自我反省,及時的接納批評和自我批評。因為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實現更好的自己。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