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旗的正式名稱為日章旗(平仮名:にっしょうき,羅馬音nissyouki),在日本國內的常用名稱為“日の丸”(平仮名:ひのまる,hinomaru)。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白色象徵神聖、和平、純潔及正義,紅色則象徵真摯、熱忱、活力和博愛。
公元8世紀時,日本天皇開始使用這面旗幟,1854年7月,江戶幕府釋出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紀中葉開始,所有日本船隻都懸掛日之丸旗,日之丸旗逐漸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1870年正式將日之丸旗定為日本海軍旗幟。1945年,日之丸旗成為日本代國旗。
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天照大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天照大神是從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之祖伊奘諾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岐)眼中誕生:伊奘諾尊思念難產而死的妹妹兼愛妻伊奘冉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美),親赴黃泉國。但看見她腐爛而醜陋的身軀後,因感到噁心與畏懼,遂逃離黃泉國。憤怒的伊邪那美派出數將追擊,但被他用計甩開,最後在黃泉比良坂用大石堵住陰陽兩界之路,才停止這場災難。
載有幕府將軍的船上掛太陽圓圈旗,把太陽旗(Hinomaru)當作代表整個國家的象徵來使用,其歷史可追溯到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在16世紀後期及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在17世紀初都曾在派往國外做貿易的船上掛過。描繪17世紀江戶市(今天的東京)情景的一個屏風顯示,一個太陽旗被用作表示船上載有幕府將軍的象徵。
在“鎖國”時期(1639-1854),與中國、北韓和荷蘭以外的對外貿易和其它關係是被禁止的。但在德川幕府於1854年後與其它國家開始貿易(包括美國和俄國)時,日本貿易船再度開始使用太陽旗。德川幕府1854年接受薩摩藩(Satsuwa:現鹿兒島縣)領地的一個名叫島津齊彬(Shimazu Nariakira)的人的建議,決定為避免被錯認為外國船,日本船將使用“白色背景的太陽旗”。
日本國旗的正式名稱為日章旗(平仮名:にっしょうき,羅馬音nissyouki),在日本國內的常用名稱為“日の丸”(平仮名:ひのまる,hinomaru)。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白色象徵神聖、和平、純潔及正義,紅色則象徵真摯、熱忱、活力和博愛。
公元8世紀時,日本天皇開始使用這面旗幟,1854年7月,江戶幕府釋出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日之丸旗,19世紀中葉開始,所有日本船隻都懸掛日之丸旗,日之丸旗逐漸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1870年正式將日之丸旗定為日本海軍旗幟。1945年,日之丸旗成為日本代國旗。
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天照大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天照大神是從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之祖伊奘諾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岐)眼中誕生:伊奘諾尊思念難產而死的妹妹兼愛妻伊奘冉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美),親赴黃泉國。但看見她腐爛而醜陋的身軀後,因感到噁心與畏懼,遂逃離黃泉國。憤怒的伊邪那美派出數將追擊,但被他用計甩開,最後在黃泉比良坂用大石堵住陰陽兩界之路,才停止這場災難。
載有幕府將軍的船上掛太陽圓圈旗,把太陽旗(Hinomaru)當作代表整個國家的象徵來使用,其歷史可追溯到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在16世紀後期及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在17世紀初都曾在派往國外做貿易的船上掛過。描繪17世紀江戶市(今天的東京)情景的一個屏風顯示,一個太陽旗被用作表示船上載有幕府將軍的象徵。
在“鎖國”時期(1639-1854),與中國、北韓和荷蘭以外的對外貿易和其它關係是被禁止的。但在德川幕府於1854年後與其它國家開始貿易(包括美國和俄國)時,日本貿易船再度開始使用太陽旗。德川幕府1854年接受薩摩藩(Satsuwa:現鹿兒島縣)領地的一個名叫島津齊彬(Shimazu Nariakira)的人的建議,決定為避免被錯認為外國船,日本船將使用“白色背景的太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