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漢河 【解釋】: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彷彿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四面楚歌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以一當十 【解釋】: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沐猴而冠 【解釋】:〖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項羽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文化程度可用“目不識丁”來形容。但項羽的一生卻充滿著傳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傳,演繹出如“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鴻門宴”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因項羽演繹的這些成語典故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道亮麗風景。 因項羽演繹的典故及成語歸納如下,與喜愛歷史的朋友們共享: 1.學萬人敵:“劍,一人敵,不足學,學成萬人敵。” 2.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3.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宋義評價項羽的話,後來宋義為項羽所殺。 4.壁上觀:項羽與秦兵作戰時,“諸將皆從壁上觀。” 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良(張良)曰:“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樊噲勸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跑語。 7.豎子不足與謀:項伯評價項羽語 8.沐猴而冠:世人評說項羽東歸之行 9.分一杯羹:楚漢征戰時,項羽擄劉邦父親,一次項羽被圍,說如果漢兵不撤退將烹殺劉邦的父親,劉邦卻說:我與項羽曾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他的父親,“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10.漢河楚界:“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 11.垓下之戰:“力拔山兮氣蓋世”霸王遺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13.破釜沉舟:與秦兵作戰,“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以破秦軍。” 14.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把劉邦封鎖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見劉邦燒了棧道,以為天下太平了。沒想到劉邦燒了棧道,還能“暗渡陳倉”。 15.四面楚歌:項羽困於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圍之數重。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羽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張良瓦解楚軍之計。 16.霸王別姬:項羽聞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獨飲帳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後人稱《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抱屍痛哭。 17.無顏見江東父老:垓下一戰,項羽全軍覆沒。最後捨命廝殺,衝出一條血路。突圍到烏江邊,身邊只剩下二十幾名騎兵。烏江亭長撐來一隻小船接應,勸項羽東渡。項羽苦笑道:“想當初我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西進,馳騁天下。而今一敗塗地,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他們啊”。仰天長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最後拔劍自刎。 18.逐鹿中原:漢王劉邦親率大軍與楚霸王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是楚漢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史稱“成皋之戰”,又稱逐鹿中原。 19.取而代之:秦始皇耀武揚威四處巡遊,劉邦看了羨慕,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看了藐視,說:“彼可取而代也”。 20.先發制人:項羽與叔叔項梁在選擇滅秦時機時,提出“先發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戰略,果斷殺死秦將舉兵起義。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a9119d01000awf.html
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漢河 【解釋】: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彷彿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四面楚歌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以一當十 【解釋】: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沐猴而冠 【解釋】:〖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項羽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文化程度可用“目不識丁”來形容。但項羽的一生卻充滿著傳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傳,演繹出如“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鴻門宴”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因項羽演繹的這些成語典故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道亮麗風景。 因項羽演繹的典故及成語歸納如下,與喜愛歷史的朋友們共享: 1.學萬人敵:“劍,一人敵,不足學,學成萬人敵。” 2.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3.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宋義評價項羽的話,後來宋義為項羽所殺。 4.壁上觀:項羽與秦兵作戰時,“諸將皆從壁上觀。” 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良(張良)曰:“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樊噲勸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跑語。 7.豎子不足與謀:項伯評價項羽語 8.沐猴而冠:世人評說項羽東歸之行 9.分一杯羹:楚漢征戰時,項羽擄劉邦父親,一次項羽被圍,說如果漢兵不撤退將烹殺劉邦的父親,劉邦卻說:我與項羽曾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他的父親,“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10.漢河楚界:“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 11.垓下之戰:“力拔山兮氣蓋世”霸王遺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13.破釜沉舟:與秦兵作戰,“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以破秦軍。” 14.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把劉邦封鎖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見劉邦燒了棧道,以為天下太平了。沒想到劉邦燒了棧道,還能“暗渡陳倉”。 15.四面楚歌:項羽困於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圍之數重。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羽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張良瓦解楚軍之計。 16.霸王別姬:項羽聞四面楚歌,披衣而起,獨飲帳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後人稱《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抱屍痛哭。 17.無顏見江東父老:垓下一戰,項羽全軍覆沒。最後捨命廝殺,衝出一條血路。突圍到烏江邊,身邊只剩下二十幾名騎兵。烏江亭長撐來一隻小船接應,勸項羽東渡。項羽苦笑道:“想當初我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西進,馳騁天下。而今一敗塗地,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見他們啊”。仰天長嘆“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最後拔劍自刎。 18.逐鹿中原:漢王劉邦親率大軍與楚霸王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是楚漢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史稱“成皋之戰”,又稱逐鹿中原。 19.取而代之:秦始皇耀武揚威四處巡遊,劉邦看了羨慕,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看了藐視,說:“彼可取而代也”。 20.先發制人:項羽與叔叔項梁在選擇滅秦時機時,提出“先發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戰略,果斷殺死秦將舉兵起義。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a9119d01000awf.html